傳統BI:企業與數據的“最后一公里”
根據Tableau發布的《2017最需關注的十大云趨勢看點》,由于各種設備與云技術的發展,大量數據都能夠輕松存儲在云端。企業的關注點從“如何獲取數據”,變成了“如何分析數據”。企業需要能夠無縫連接、集成不同云托管數據的分析工具,來彌合自己與數據之間“最后一公里”的距離。
以前,企業的選擇是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它可以幫助企業收集、管理和分析數據,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知識或洞察(insight),然后分發到企業各處。
但是,在Gartner發布的《2017BI和數據分析軟件市場統計報告》中,發現了這樣的趨勢:
(1)、傳統的商業智能平臺市場占有率正在逐年降低。從2013年的49%,降至2015年的41%。而與之相反的,是新一代商業智能平臺,它的市場占有率從7%上升至14%,幾乎“吃”掉了傳統BI失掉的所有市場。
(2)、根據預測,未來10年將有更多的分析工具/商業智能產品部署于云。
什么是新一代商業智能?
究竟新一代商業智能“新”在哪兒?為什么有能力蠶食傳統BI的市場?Gartner2015年提出“Modern BI Platform”這一概念時,曾經從五個方面描述了傳統BI與新一代BI之間的區別: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新一代BI最大的變化,就是把商業分析全流程的中心從專家轉向了業務人員,IT部門不再是數據采集、準備與內容創作的主力或靈魂,僅在分析的流程中提供一小部分的支持工作;以前業務人員跟數據之間隔著一個IT部門,像隔著一座大山;新一代商業智能,允許業務人員直接跟數據對話、直接創建分析內容、自由的用可視化進行數據探索,還可以彼此協作。
從信息到行動:“額外一公里”
新一代BI賦予了業務人員與數據直接對話的能力,不要小瞧這個進步。這幾乎是推翻了傳統商業智能的產品框架,回到“讓誰用”、“怎么用”的源頭,把整個工具做了一個“民主化”的革新。
民主的好處,于社會不用多言;于數據,則是彌合了從信息到行動之間的距離。對于企業來說,這就是那“額外的一公里”——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全員與數據共舞的美妙。
“額外一公里”的before我們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現在,讓我們來具體解釋展現一下“額外一公里”的after:
新一代商業智能中,因為全員可以訪問數據,所以無論部門、職能、級別,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數據;
因為全員可以自己處理數據,所以每個人都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節省大量與IT部門或“第三者”解釋需求、等待滿足的時間;
因為全員可以自由地對數據進行可視化的交互分析,所以任何疑問答案都是“立等可取”的,而那些常規型的報告,也不用重復制作,打開界面就可以看到了,跟數據的親密關系又進一層;
因為有了“數據協作”,全員基于唯一真實的數據展開工作,部門與部門之間不再是孤島,從彼此扔鍋到展開合作,不再是夢想。
以上所有的一切,都大大縮短了從信息到行動的距離。
讓每一個“決策者”都有據可依
新一代BI為“全員數據化”賦能,還有一個利好,就是讓每一個“決策者”都有據可依,要知道,這可是一個企業人人都是“決策者”的時代。美國一家上市公司是這樣形容的:“每個人都在做決策。每個小時,每一天。CXO們并不是影響運營和盈利的唯一因素:幾乎所有的員工都可以通過他們的工作習慣、他們使用(或濫用)的技術、對突發事件及挑戰的應對方式等,對運營產生影響。事實上,‘決策者’這個術語已經可以適用于任何人。”
1936年,查理-卓別林執導并主演的《摩登時代》里,曾經把工人比作城市大機器中的一個零件,在設定好的固定程序下每天重復。今天,工業社會已發展成為信息社會,我們的工作比過去需要更多的主動與創新,但企業依舊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生產線,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著企業的最終盈利,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出錯。
因此,我們為什么不把最適合這個時代的利器,交到每一個環節的負責人手中呢?
這就是新一代BI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