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大數據產業正加速向前,而且將日益成為經濟的驅動力之一。“今天講‘大數據’已經有點過時,講‘數據驅動’是最好的。”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巴巴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近日在北大光華“數據思維——從數據分析到商業價值”研究座談會上如是說。
統計學專家、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王漢生也提出了“數據產業實踐的核心任務是讓數據產生價值”的論斷。另一方面,同樣出身北大光華的百分點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蘇萌,在短短四年時間內,其公司一年合同金額已經從幾百萬猛增至7個億,翻了上百倍。
種種跡象表明,產學研多層面的數據思維,推動大數據產業加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
“大家看阿里巴巴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它是什么電商公司、零售公司,后臺是數據平臺,其實它不是一個數據的公司,而是用數據的思想和方法去驅動創新公司,這么想就對了。雖然說起來這件事情很拗口。”高紅冰說。
對于大數據產業,王漢生認為,數據產業實踐的核心任務是讓數據產生價值。更確切地說,“是在真實的產業環境中,讓數據產生可被產品化的商業價值。”
大數據的價值怎么體現?王漢生反問道。在他看來,一個企業的收入、支出和風險三個視角是衡量大數據價值的核心。
“任何數據產品,如果可以幫助客戶,在收入、支出和風險這三個方面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實現可量化的改進,那么這個數據的商業價值就比較明朗。”他說,那當然還需要一個可量化的參照系,否則沒有對比就無法體現大數據分析的價值。
王漢生告訴記者,目前大數據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行業分布包括互聯網金融、車聯網、學校、企業、電影、電商等多個行業。
在下海創辦自己企業的蘇萌看來,大數據產業已經進入了“拼刺刀”時段。
“今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大數據在落地,但是企業也要求越來越高,企業需要看到實實在在可量化、可衡量的價值。這時候就考慮大數據服務企業的硬工夫,而不是講故事。好的數據企業正在涌現并持續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從國家宏觀層面來看,今年初工信部編制并正式印發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大數據已經成為國家塑造競爭力的戰略制高點之一,在此背景下,《規劃》提出目標到 2020 年,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業務收入突破 1 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 30%左右。結合記者從微觀企業層面的實際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產業崛起,實現從數據大國向數據強國轉變正在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