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領導干部的廉情‘家底’都可以在這里查到,只需要輕點鼠標就能調取干部個人廉情大數據,既省時省力又精準高效。”一說起廉情大數據平臺,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紀委副書記汪維忠如數家珍。(10月31日 《中國紀檢監察報》)
近年來,反腐不斷與網絡科技產生交集,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比對找出破綻,讓“四風”問題露出馬腳。從中紀委開始,手機一鍵舉報APP,到地方上的人臉識別和電子打卡簽到、微信反腐……各地的紀檢部門都在不斷和互聯網科技親密互動,創新反腐方式。通過一個數據庫,我們可以對各類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橫向比較、縱向比較,防止“小病”成“大病”,“個體病”成“流行病”。
有干部自以為個人作風問題只要做得足夠隱蔽,做到天衣無縫就可以逃避紀檢監察部門的調查,然而讓大家萬萬想不到的是,運用大數據發現問題、鎖定對象,再到核查情況并最終立案,一氣呵成,可謂“快、穩、準”。隨著大數據監管的威力日益凸顯,監察部門可以借助公安和高速公路大數據信息,將該單位所有公車信息輸入比對程序,經篩查確定事實依據,發揮互聯網監督平臺和大數據“火眼金睛”的作用,揪住不正之風的“七十二變”,讓“四風”問題無處遁形。
雖然“大數據+反腐”是一個新事物,但是在近些年的反腐實踐中,卻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且還交出了一張張令人滿意的反腐成績單,比如,在大數據反腐平臺,群眾可以隨時對身邊發生的“四風”和腐敗問題進行“隨手拍”,一鍵舉報;協調公安、高速公路管理處等單位建立大數據查詢機制,通過設置相關車輛、人員信息數據和特定時間節點,定期經過電腦數據篩選比對之后,帶著問題線索察訪核驗,讓監督方向更準、執紀效率更高。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近年來,一些違規違紀行為變得復雜多樣,難以捉摸,隨著科技的發展,腐敗更是呈現出“智能化”“高科技化”等特點。然而,腐敗現象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規律。這就需要對大量的腐敗行為進行研究,找出腐敗之間的關聯性,打破傳統的因果關系。這就需要紀檢監察機關建立腐敗案例數據庫,研究腐敗產生、發展的規律,破解腐敗難題,可為反腐敗工作提供線索和便利。
傳統監管模式更多是人為監督、事后監督,費時費力還有疏漏,而大數據平臺的應用,對重點環節動態監控和適時預警,將大大壓縮權力尋租的空間。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我們的反腐敗工作在不斷更新升級,仍然會出現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但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了大數據這雙“火眼金睛”,違規違紀黨員干部的僥幸心理等貪腐行為變得更加不堪一擊,到最后也只能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