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游品牌價值》……很多人都沒想到,這樣“深沉”的題目是出自清華附小六年級小學生之手。近日,一篇名為《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被發表在公眾號“清華附小2012級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
相對于小學生的年齡閱歷和知識水平,這一系列研究成果所體現的專業性的確了得。不僅不少媒體在轉載時使用了“逆天小學生”的說法,就連大人看了也不免大為驚詫。而對于普通公眾而言,在稱奇之外,也有某種擔憂的聲音傳出。
原因很簡單,清華附小的學生所擁有的教育資源,是大多數人都無法體驗到的。同時,這些孩子大多是高知家庭出身,有不少學生也表示這些成果離不開家長的協助和指導。這樣的先發優勢,更是多數普通人不具備的。
雖然無法確定家長的介入程度究竟如何,但這足以說明,“逆天小學生”的背后,與家庭環境密不可分。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受過較高教育水平且要為生計終日奔波的家長,能有精力和能力為孩子提供這樣的幫助。
聯想到此前熱議的“階層固化”話題,不由得讓人更為焦慮:在部分普通家庭報個課外補習班都要節衣縮食的現狀下,下一代的差距會不會因為教育水平的差異而變得越來越大?
從個體出發,首先應該承認這樣的先發差距客觀存在。拋開所處地域、經濟水平等外界因素不談,家長自身的教育水準和專業知識就是很難在短期內彌補的。不過,盡其所能對孩子教育的參與、日常的陪伴和關注,這種種一切則應該是普適的。
而對于社會,特別是教育部門來說,應該在此事中有所啟發。“大數據分析蘇軾”不該僅僅成為令人一時驚詫的“奇聞”或是某個小集體的專屬。對于先進教育理念和方向的探索和嘗試,應該成為教育者共同的目標。
從更高的層面上看,教育方式的升級,并不完全是教育部門和從業人員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整個社會的發展。盡管在現階段,各項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是客觀存在的,但唯有使教育的“蛋糕”做得足夠大,“分蛋糕”的方式足夠科學,才有望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