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廣州幾乎全城中小學家長都收到了學校的“緊急call”,要求家長們更改確認好“全國中小學生學籍基礎信息確認表”,還需先下載一款名為“教育技術服務平臺”的手機軟件,將該表拍照上傳,聲稱這關乎孩子今后的讀書問題,并被告知“若不來后果自負”。(9月22日《新快報》)
在“互聯網+”時代,學校對學生學籍等實行信息化管理,是大勢所趨,理應得到家長積極響應。然而,給“教育技術服務平臺”上傳相關個人信息,家長擔憂自己和孩子的隱私安全,也并非是小題大做。事實上,學生和家長個人信息被泄露事件,在各地時有發生。更何況,廣州一些學校的教師表示“軟件系統不是很穩定”,這更加劇了家長對隱私安全的憂慮:上傳個人信息,學校及其他方面,能保隱私安全嗎?
據《經濟參考報》5月20日報道,我國高校或成為信息安全泄漏的重災區。高校網站漏洞多達3495個,涉及高校網站1088個,導致837萬以上的教職員工及學生個人信息泄漏。這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問題是,高校成為信息安全泄漏的重災區,中小學校的“教育技術服務平臺”能幸免嗎?“軟件系統不是很穩定”,已經表明其可能存在技術漏洞,面臨著個人信息泄露的高危風險。
此前,中消協發布《2014年度消費者個人信息網絡安全報告》,結果顯示,約有三分之二的受訪消費者在過去一年里遭遇過個人信息被泄露或竊取等現象。如果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不知會有多少人的利益受損。可見,“互聯網+”時代,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應成為首要前提,教育部門和學校也不能獨善其身。然而,高校網站存在漏洞,致師生個人信息泄露,表明高校網站在某些方面還“技不如人”,給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留下了興風作浪的空間。這也給教育部門、學校和“教育技術服務平臺”敲響了一記警鐘。
保護學生隱私安全,應是“互聯網+教育”題中之義。具備高度信息安全意識和有效的安全措施,被視作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而法律則是打擊信息領域犯罪,維護個人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學校首先要提高技術手段,完善“教育技術服務平臺”等信息管理系統。堵住人為漏洞可采用管理制度,而堵住技術本身的漏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更先進的技術。這就要求教育部門、學校要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推廣,不斷完善系統安全設備的性能,強化應用數據的存取和審計功能,確保系統中的個人信息,得到更加穩妥的安全技術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