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政,是教育督導部門的重要職責之一。多年來,張家港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對鎮(區)政府的督政主要采用責任考核與現場督導兩種方式,即:根據市政府年初與各鎮(區)政府簽訂的《教育目標責任書》中明確的年度工作重點、具體要求,年末對完成情況進行“百分考核”,考核結果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各鎮(區)整體工作的“千分考核”中。定期組織開展現場督查,了解各鎮(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能的情況。
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化,遵照上級部門的要求,我市與其他縣(市、區)一樣,教育督導室取消了獨立機構編制,與教育局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機構設置的調整對現場督導帶來了新的挑戰。
圍繞政府職能,重新設定監測指標
改革勢在必行。不改革,就難以落實國務院《教育督導條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下一級人民政府應當每5年至少實施一次專項督導或者綜合督導”的要求。不改革,教育督導部門督政的作用就難以充分發揮,成效也更難保證。為此,我們變原先的責任考核為鎮(區)政府教育目標達成度的監測評估,并優化了傳統的現場督導。
改指標體系,圍繞政府職能,研制監測量表。監測評估需要構建指標體系。我們根據鎮(區)政府落實“教育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相關要求,吸取原來“百分考核”的優點,結合我市教育發展的實際,研制了《張家港市鎮(區)人民政府教育目標達成監測評估細則》,從“提供經費保障”“擴充教育資源”“促進協調發展”三個維度,構架了監測評估指標體系。
監測涵蓋了鎮(區)政府應履行的法定教育職能,確定了“生均公用經費”“學校布局建設”“外來人員子女就讀公辦學校”等24個監測要點。對每個監測要點,確定了目標值或參考值,便于比對評價。如“教師培訓經費”要求“按教師工資總額的2%在財政預算內給予安排”。
告別“冰冷的分數”,發布定制式報告
改操作辦法,規范監測流程,探索信息手段。組織各鎮(區)教衛文體辦公室根據監測要點提供基礎數據以及相關佐證材料,這既是引導自查自評,更是促進自我總結、自我診斷。聯合督導室、教育局相關科室部門,按要求規范采集并審核各鎮(區)教衛文體辦公室提供的信息。
依靠專業部門機構,如從我市財政部門查找教育經費數據。依托平臺系統,如教育裝備信息主要來自“蘇州市中小學資產與裝備管理系統”、外來人員子女入學情況借助“江蘇省教育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統計分析。
進行專項督導,通過實地勘查、抽樣調查等方式,掌握實況實據,如校舍建設、布局調整等。聯合督導室、教育局相關科室部門,對監測的初步結果進行分析,確保客觀、準確。
改反饋體系,變革評價方式,革新結果呈現。對各鎮(區)政府教育目標達成情況監測評估結果的呈現,我們不再用“冰冷的分數”,也不再按照綜合得分進行“排隊”,而是以鎮(區)為單位,發布私人定制的報告單和公文格式的報告書。
報告單對每個監測要點均報告審核的實際值,注重以數據說話,對事實做客觀描述,并適當進行縱向比對。同時,對每個監測指標的達成情況,做出是否符合標準、達到要求或與目標值(參考值)存在哪些差距等結論性評價,力求簡潔、精準。
報告書重點表述兩個內容。一是各鎮(區)政府履行教育責任的主要成績、突出亮點。二是針對監測中發現的問題、不足,提出具有針對性、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的改進意見。
督政不是評判,而是為了發展
轉變思路天地寬。基于數據分析、事實為證的監測評估,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新變化與正能量。
以往,責任考核與現場督導是“兩張皮”,相對較為繁雜。現場督導多為綜合督導,對全市各鎮(區)政府督導一輪的周期較長。現今,監測評估與現場督導有機整合,優化了流程、內容,減少了對基層的干擾,并提高了信度與效度。
現場督導以“短平快”的專項督導為主,每年能對各鎮(區)進行“全覆蓋”,了解情況、采集數據等更為快捷,反饋信息以及提供指導等也更為及時與到位。
以往,教育督導部門對鎮(區)政府進行責任考核,扮演“評判者”居多,重在區分,鎮(區)政府往往有不滿甚至抵觸情緒。現今,教育督導部門則是對照標準,為鎮(區)教育“把脈診斷”,既發現問題不足,更“對癥下藥”,出主意、想辦法,幫助化解矛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是共同目標的合作者與服務者,因而,深受鎮(區)政府歡迎。
以往,各鎮(區)政府關心的是考核成績的排名,重視的是“面子”。教育督導部門的考核,無形中助長了功利主義與浮躁心理。現今,各鎮(區)政府更多的是依據監測評估的報告單與報告書,靜下心來進行自主分析,尋找區位優勢、厘清新思路,明確新目標,制定并落實新舉措,從而,切實保障與促進了區域教育健康協調、優質持續發展。(作者楊志剛,系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局長、教育督導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