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的基礎正日益堅實。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精準記錄海量個人行為,進而形成分析結論,并把它運用在不限于銀行借貸的廣闊社會生活中,給社會帶來細微卻重大的變化,甚至會改寫經濟學教科書。中國的一些互聯網機構正在這條路上銜枚疾進,并走在世界最前列。
Fintech(金融技術)或者Techfin(技術金融)正成為一個酷炫的詞匯。它的應用場景之廣,遠遠超過傳統(tǒng)金融領域所能覆蓋的范圍。盡管在追求嚴謹、準確和穩(wěn)健的傳統(tǒng)金融征信領域,這些互聯網極客們剛剛遭遇了征信牌照不能落地的挫折,但對大數據生成的信用,不妨以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它值得寄予高期望。
近日一個頗受關注的事件是個人征信牌照推遲落地。早在2015年1月,央行官網公布《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yè)務準備工作的通知》,當時,外界期待個人征信市場將全面放開,但如今兩年多過去,企業(yè)望眼欲穿,牌照仍舊懸而未落。4月21日下午,人民銀行回應了這一問題。
從傳統(tǒng)金融機構的思路來說,目前對個人征信牌照不予落地出于綜合考慮。中國人民銀行征信局局長萬存知介紹,大環(huán)境原因有互聯網金融整頓、社會公眾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空前高漲等;具體業(yè)務方面,則有“每一家機構都想追求依托互聯網形成自己的業(yè)務的閉環(huán)”、“各自依托某一個企業(yè)或者企業(yè)集團發(fā)起創(chuàng)建、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獨立性”“存在信息誤采誤用問題”等。
當然,央行也給未來留出了空間。萬存知說:“持牌金融機構之外的領域,人民銀行征信中心難以覆蓋,需要培育其他個人征信機構來做補充,形成錯位發(fā)展、功能互補。”
金融的本質是對風險定價,征信服務廣泛搜集有效信息,進而輔助判斷風險,這是其意義所在。所以從信貸角度來說,征信牌照的監(jiān)管需要符合金融操作的穩(wěn)健性原則,也無可厚非。
不過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則不妨鼓勵互聯網技術金融公司多做嘗試,因為金融信貸只是數字化生活的一個小小側面,廣闊天地中,“信用”大有可為。
“信用”有超越“征信”的意義,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時代,每個人擁有信用的時代來臨了。
信用不只是金融運用,其所到之處,可以提升社會運行效率、減少無用勞動。因為信用,許多社會流程都將簡化、優(yōu)化。如廣州一家醫(yī)院與互聯網信用機構聯合推出先診療后付費,掛號、診療、化驗、拿藥,全程不付費,患者回家之后,全程費用網上代扣,節(jié)省大量的排隊付費時間。其他如免押金租車、免押金租房、免押金住酒店等各類押金正在減免、消失,用戶和機構之間的關系正因為信用而變得簡單。此前有統(tǒng)計分析,免押金住酒店,入住時間由平均十幾分鐘下降到45秒,退房時間由平均四五分鐘下降到18秒;免押金租車,免掉押金的同時,將租車時間縮短了60%~80%;免押金租房,更減少了剛畢業(yè)大學生、藍領等的現金壓力。
如何衡量一個人的信用,是個頗為復雜的命題。在信用體系發(fā)展最為成熟的美國,92%的群體有自己的信用數據,這些數據大多來自于他們的金融生活。在中國,信用體系的覆蓋度大約為35%。有意思的是,由于互聯網大數據的產生,中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正在呈現出比美國更多元的態(tài)勢。金融只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除了測度金融信用,互聯網大數據還能測度一個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用程度,信用信息更加完整。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中國正在嘗試著探索和建設一個有自己特色的信用體系,雖然這并不容易,但是過程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當然,對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點,是將來監(jiān)管的重點所在,這個可以另行專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