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數據與各領域融合越發深入,給各行各業帶來了積極變化。教育領域同樣沒有例外,教育大數據打開了想象空間,實現了因材施教,前景樂觀。不過,教育大數據要發揮出作用,還需加大數據獲取力度。
教育領域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便是難以針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教學,即難以做到因材施教。每個學生基礎不同、智力不同,如果只有一套教學方案,并不利于每個學生的成長。但教師資源有限,也不可能做到一對一教學。
在大數據時代,將大數據思維、技術與教育結合,可以做到個性化教學方案。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過程,設計出合理測試題和個性化課程,從而適應每個學生的差異,學生可按照自己節奏控制學習進度。
這個模式下,教師也可以獲得反饋,能夠及時跟進幫助學生提高成績。而且,大數據還具備了一定的預測能力,可根據學生分數、出勤率等來給出警告信號,給教師、學校預留充分的干預時間。不僅如此,大數據還可以用來預測學生能否順利完成課業。
除了對學生有極大幫助,教育大數據對教師的成長同樣有促進作用。通過大數據標準化測評,來記錄教師教學情況,并指出可改善之處。這些測評數據主要包括教學自我評價、教育結果反饋等。
在擇校方面,大數據同樣可以幫助畢業生選擇學校。例如,選擇大學時,大數據通過收集就業、職業生涯等數據,來給出高校專業未來前景,增加決策依據。當然,學校也可以根據學生在校情況,來擇優錄取學生。
總結下來,教育大數據掌握了不同層級數據,可以做的事非常多。大數據思維及技術的引入,為學生量身定做的學習環境和個性化課程,提供一個富有挑戰性而非逐漸厭倦的學習計劃;為教師學校建立早期預警系統以便發現滑坡甚至厭學等潛在的風險。
不過,教育大數據要發揮出上述作用,還需先過了收集數據這關。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全球教育大數據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分析,教育大數據主要有四類,包括教學資源類數據、教育教學管理數據、教與學行為數據、教育教學評估數據。
未來的學習,必然離不開大數據驅動。對大數據企業而言,如何克服收集數據難關,將是分食教育大數據蛋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