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都市報重磅揭秘互聯網灰黑產業鏈—你所有的隱私信息,包括開房記錄、名下資產、乘坐航班,甚至網吧上網記錄信息,只要有人付錢,就可輕易被查到。除此之外,四大銀行存款記錄、手機實時定位、手機通話記錄,他們也都能查到,而且聲稱7×24小時不間斷服務。就這樣,南都記者在網上只花費700元就買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12月12日南方都市報)
這些個人隱私,在普通老百姓看來,幾乎條條都屬于警方偵辦案件需要時、走完正規流程才能查詢到的信息。僅僅幾百元就這么簡單地被獲取了,想想不禁毛骨悚然。我們不禁陷入深思,身處信息化、網絡化、大數據時代的我們到底還有沒有個人信息所言,換句話說,個人信息是否真正屬于我們?
越是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就越是透明。通過網絡,我們支付,會有數據;我們打車,會有數據;我們聊天,會有數據;我們訂餐,會有數據。我們賴以生活的手機電腦,哪怕有一天我們不用了,上面都殘留著我們的痕跡。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網民被泄露的個人信息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其中91%的網民認為其身份證和手機號曾經通過網絡被公開過;78.2%的網民個人身份信息被泄露過,包括網民的姓名、學歷、家庭住址、身份證號及工作單位等。
目前,雖然我們個人的信息通過各種途徑被獲取,但是相關法律法規表明,這種手段是非法的,隱私權這一合法權益不容侵犯。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明確將隱私權列入民事權益,侵害民事權益就要承擔侵權責任;《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規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是犯罪,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也是犯罪。公安部透露,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精神,公安部網安局決定將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專項行動延長至2017年12月底。公安部還表示,公安機關將繼續對竊取、販賣、非法利用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全力推進專項行動向縱深發展,切實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由此可見,國家正在采取積極的措施保護的個人信息,也許,我們的隱私目前仍在泄露,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個人信息會真正只屬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