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無疑是這兩年最火的詞匯之一。當前我國大數據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不僅2015年行業規模超過100億元,更孕育了諸多新興業態。隨著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應用需求日漸豐富,不同行業間跨界更加深化,我國大數據產業已迎來重要的爆發期。
日前在京舉行的“2016中國國際大數據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莫瑋表示,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與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的交融、交匯日益深化,一個以大規模產生、分享和應用數據為特征的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
他表示,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大數據產業循序發展,應用不斷深化,大數據已經成為當今經濟社會領域倍受關注的熱點之一。“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正處于加速變革期,國內市場應用需求處于爆發期,我國大數據產業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時刻。
據易觀國際統計,2015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達102億元,2017年有望達到170億元。這看似百億級別的市場,背后卻能撬動數萬億元的相關市場規模。
近年來,阿里巴巴投資優酷和新浪微博,騰訊集團入股京東和大眾點評等,背后都有大數據整合的影子。這些掌握著流量的大數據平臺,已經成為互聯網資源的聚集地。
記者采訪發現,擁有大量數據源的企業如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都已在挖掘自身大數據的基礎上,向外擴展合作方式,大數據應用日漸豐富。例如,日前京東集團和今日頭條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作為內容變現的手段,對品牌企業提供精準廣告。
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徐雷透露,合作模式主要基于數億用戶的數據分析上,京東根據用戶興趣數據提煉出精準的人群包,再將此與今日頭條的用戶數據打通,根據今日頭條的媒體屬性擴展到更多同類興趣的人群,并投放廣告。最終實現在“閱讀文章時,看到文章中提到的商品,直接點擊圖片即可完成購買”。
上述跨界合作僅是我國豐富的大數據應用一隅。總體來看,當前互聯網企業對大數據最廣泛的用途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提供精準的用戶畫像,進一步挖掘用戶的價值;第二是優化自身運營,通過大數據提升運行效率,例如百度通過“鳳巢”系統以大數據算法決定所有廣告的位置,京東通過大數據算法決定運貨線路和倉儲安排;第三,根據大數據技術提供決策依據,例如國內最早一批大數據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第四范式,利用相對完整的客戶數據助力金融機構定價、風控和決策等。
在互聯網企業外,電信運營商與科技公司在大數據領域的合作也越來越多。如科大訊飛利用電信運營商提供的大量語音數據支撐其訓練語音識別的模型。同時,三大運營商都劃出單獨部門,積極發展基于數億電信用戶的大數據價值。
大數據產業的突飛猛進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莫瑋說,地方發展大數據積極性高漲,呈現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東北部等全面開花的格局。
大數據雖然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其發展仍有諸多挑戰,特別是企業壟斷數據現象突出。“BAT”三大巨頭憑借其固有的互聯網優勢,掌握了大量的數據。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阿里和騰訊的第三方支付服務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九成。但“BAT”體系在數據上并不開放,一些知名的應用在被“BAT”收購后反而關閉了數據共享。
“拿走數據的多,貢獻數據的少。”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總裁王叁壽表示,不少企業以保護商業機密或節省數據整理成本等為理由,不愿意交易自身數據。部分政府部門也缺乏數據公開的動力,特別是已經開展商業化應用的,更加不愿共享。
業內人士建議,我國還需完善立法,規范數據交易行為,鼓勵數據互聯互通,將數據公開共享納入政府部門考核,同時加大力度攻堅克難,在芯片、云計算等大數據的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建成健康、安全的大數據產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