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之后,大數據一詞在中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風靡大江南北,一時間幾乎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在打造大數據的概念,大數據成為支撐互聯網+戰略、共享經濟模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力武器。
隨著大數據的盛行,不少打著大數據幌子的行為開始出現,大數據作為一種支撐互聯網大廈的基礎技術,正在被逐步的盲目化,無數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祭起大數據的大旗,用大數據來粉飾自己的發展,甚至將大數據神化為無所不能的利器,卻實際上罕有公司能夠真正找到大數據發展有效商業模式。
因此,如何看待大數據成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命題。為了謹防大數據的盲目化傾向,我們需要更加理性的分析與判斷大數據的作用與發展。
一、從歷史的視角看待大數據的興起
回溯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人類經歷了明顯的農耕時代、工業時代、以及現在的信息化時代,在每個時代都有著驅動其發展向前的驅動因素,在農耕時代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直接驅動著人類從石器到青銅器再至鐵器,在工業時代動力技術讓人類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再到電力驅動,這個脈絡一脈相承。
到了如今的信息時代,借助著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光纖通訊、互聯網、物聯網的興起,信息或者說數據正在成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但是與數據相適應的技術尚未出現媲美鐵器冶煉、電氣化革命等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可以看到在信息時代,大數據正在成為下個階段的標志,但是驅動大數據的技術革命卻遠沒有出現。這就是現在大數據往往是一個理念,只能在少數的領域發揮有限作用的原因。
但歷史的車輪依然會滾滾向前,人類也一定會出現類似于電氣化革命相類似的技術創新,從而更加高效的使用大數據,達到生產要素與生產力的高度有機統一,真正的提升人類的社會勞動生產率。
但我們的現狀是什么呢?中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這些固化的思維 一是導致了對于新興科技的極度不信任和懷疑,二是一旦出現一些思維的轉換又開始對科技瘋狂的迷信 ,而后者則是大數據盲目性思維產生的根源。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很多人開始為中國經濟的衰退擔憂,擔心中國經濟會像日本一樣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另一部分人則盲目的自信,認為有大數據、有互聯網+等新概念打破失速是易如反掌的。
誠然,進入大數據時代之后,大(數據)平(臺戰略)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正在成為信息時代進入全新階段的標志,但是大數據的運用既缺乏突破性技術,更缺少足夠的產業抓手, 因此,大數據時代的興起是是一個長期看好,短期看空的歷史必然階段,必須要有冷靜的視角卻審視與看待大數據對于科技的作用。
二、以文化的脈絡構建大數據文化
大數據的興起,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妄自菲薄,那應該怎么做呢?首先,是要從文化的內涵去構建起大數據的文化。黃仁宇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大歷史》、《萬歷十五年》中反復提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最缺乏的就是“數目字管理”, 所謂“數目字管理”在過去的時代是經濟社會統計,是定量分析, 但是在大數據時代,這就是一種大數據文化。
所謂大數據文化是要在中國 追求約數、概數的模糊數字概念的基礎上,追求用大數據,用尊重客觀的歷史規律、事實規律的科學精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科學精神要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由定性思維轉向定量思維,由混沌思維轉向邏輯思維,要清醒的認識到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大數據,更是依托于數據之上的數據文化。
正如很多美國經濟學家論述的那樣,美國文化是一個建立在上帝與數據之間的文化,作為泛基督教化的國家,美國人既擁有著對于上帝的崇敬,也有著對于數據理性的認知與執著。在美國的鍍金時代之后,數據化管理就深入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正式數據化文化讓美國可以根據實時的數據分析進行生產線的調整,甚至用于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修訂。
因此,擺脫大數據盲目性思維的第一要義就是建立起大數據文化,建立起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數據化思維方式,從數字理性的客觀邏輯出發,分析當前的形勢與思維。
可以說大數據正在成為一種與能源、黃金相媲美的戰略性重要資源,通過大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可以建立起一套涵蓋整個社會全行業的數據服務體系, 可以將中國的人口優勢、互聯網優勢全面的組織起來,只有建立起大數據文化的思維方式才能從根本上克服盲目性思維的影響,用純粹理性的邏輯來看待大數據科技的發展。
三、以冷靜的眼光審視當下的大數據環境
什么是當下的大數據環境,大數據的盲目迷信產生的根源是在于人們對于大數據這種新生領域的不理解乃至曲解。所以需要更加冷靜的去看待當下的大數據狂潮。
一是大數據是一種強有力的驅動動力。 大數據是什么?只要稍微接觸過互聯網+的人都可以說出很多東西,要問大數據的作用,那么無論是精準營銷、精確分析、科學預測都會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但是,大數據的真正作用不僅限于表面的那些,而是一種真正的產業驅動力量, 即通過大數據可以帶動互聯網產業、制造業、科學研究的發展,提高各行業的數據分析解決能力,不僅利用好數據更是向數據增值邁進,大數據作為一種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工程,大數據體系的建立將會有明顯的正外部性溢出效應,從而真正的提升數據服務的價值, 將中國的產業轉型由普遍撒網的廣度帶向深化發展的垂直領域。
二是大數據的近期預期不能過高。當特斯拉發明交流電的時候,沒有人能夠知道交流電對于電氣化的發展意味著什么,關于交流電的應用更是其面試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大數據技術也是相似的,在實際的互聯網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普遍對于大數據的近期發展預估過高,對于大數據的長期發展思考不夠。
從理論上來說,一項技術如果要從理念的提出走向全面的商業化運用需要5-10年的時間,大數據也是類似的, 其指數發展的規律在前期恐怕難以看到足夠的應用,但是經過數據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之后,指數型的增長才會發揮其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在發展的早期不能對大數據的預期過高,使大數據揠苗助長。
三是要清醒的明白大數據應用復雜性。 無論是語義分析,還是情感偏好,大數據都是一個異常復雜的模型,具有復雜的結構和模式。目前,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缺乏對于大數據背后的意義的理解,缺少對于邏輯關聯關系的認識,尚沒有一個有效的模型和度量指標量化大數據的研究機制。
首先,不要盲目的追求數據量。 大數據的應用不僅僅是需要數據的大,而是要從數據的多樣性,有效性的角度著手,實現數據的篩選和清洗,盡可能的篩除數據中的噪音數據,提升數據采集的可信度。因此,大數據不是要追求TB、PB的純粹數據量,則是要從數據融合的角度出發,真正提高數據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其次,要注重數據應用。 在信息時代,什么東西更新的速度最快,恐怕就是詞匯了,短短幾年的時候互聯網+、眾籌、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層出不窮,但是這種潮詞驅動的模式只是盲目性思維的一種潛在表現形式。這些技術的發展關鍵在于運用,大數據也是如此,需要從應用的角度出發,摒棄喧囂,真正的找到大數據的運用模式。
最后,要有機集合大數據與傳統的定量分析方式。 定量分析是統計學家用幾百年的時間找到的對客觀世界描述的有力武器,大數據雖然在表面上是一種不需要傳統統計方式的數據分析模式,但是大數據也不能避免傳統統計中出現的誤差問題。 盲目性思維的認知中認為大數據絕對不需要分析因果關系,不需要采樣,不需要精確數據的思維方式是需要警惕的,因為所謂的大數據中依然包含著無數的小數據統計問題,要有機的集合大數據分析與傳統定量分析的模式。
綜上所述,盲目性思維是當前浮躁社會環境中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但作為互聯網基礎工程的大數據應用則需要警惕這種極端化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