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net近期發布了2015年度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報告評估了112個領域超過2000項新型技術的市場類型、成熟度、商業好處及未來發展。
技術成熟度曲線也被稱為炒作周期,這是Gartner用來對眾多行業發展周期進行預測和判斷的一種手段,它描述了一項技術從誕生到成熟的過程,下圖為2014年及2015年周期表。
如圖所示,在2014年的炒作周期表上,大數據正在走向低谷,而2015的圖示中已經看不見它的身影。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大數據不再成為焦點,而是代表著近年來最受關注的大數據相關技術已經不再是一種新興技術,它們已經進入了平穩的發展期,并積極的應用于各類實踐中。
“指南版”政策出爐
以中國為例,眼下國內大數據市場正由概念炒作期邁入了探路與實踐期,其聚焦目光的話題也不再是大數據為何物等內容,而是積極的轉向到如何操作與落地上。
日前,國務院正式出臺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已經就大數據發展工作做出了系統的部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開放政府數據和推動產業創新,這是中國第一次把發展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
用國家力量強制推動政府數據的整合、開放和交換,這將為中國大數據應用與拓展逐步掃清各類障礙,讓市場通過使用政府公開數據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效益,并且拉動整個市場的投入向大數據產業傾斜。
同時,《綱要》中亦明確提到,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格局,2018年實現統一共享平臺全覆蓋和數據共享及交換,并率先在信用、金融等重要領域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向社會開放。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數據處理、分析、可視化軟件和硬件支撐平臺等產品;并且培育10家國際領先的大數據核心龍頭企業,500家大數據應用、服務和產品制造企業。
數據開放乃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一大部分極具價值的數據都集中在政府內部,壟斷國企業,以及互聯網巨頭之中。分散的數據無法幫助企業拿到具有價值的信息,難以實現大數據價值的商業變現。而政府開放數據,以及助推大數據交易市場建立這一系列重大舉措,對于大數據價值的深入挖掘無疑是重大利好,當社會化大數據與政府數據能夠達到有效程度上的交叉共通互融時,釋放出的“隱形價值”將不可限量。
而更令人欣喜的則是,此頂層設計已然清晰的描繪和體現了“金融+數據+產業”的行業未來框架,隨著政策接下來的逐步實施與落地,以大數據為核心手段、核心驅動力的產業金融,將邁入時代發展正軌成為主流趨勢,有望實現包括互聯網產業在內的全產業的規模化升級,推動商業規模進入百萬億時代。
產融一體化需“數據當道”
對于公眾而言,“產業金融”這個名詞稍顯陌生,簡單的說,它是一個以滿足生產者的融資需求為主要功能的金融體系,是一個產業發展的金融整體解決方案,當然,也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為“它是指以產業為基礎,充分發揮金融業務對產業的資金融通、資源整合、價值增值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從而實現產業和金融之間相互融合的一種新的金融形態。”
由此不難看出,產業是經濟的基礎,金融在產業發展中具有催化劑和倍增劑的作用,金融與產業互動將創造新的價值,大大加快財富積累。
那么,在這場跨界融合中,產業與金融該通過何種途徑和介質實現一體化?
答案在此次發布的《綱要》中已經體現的非常明顯,大數據的健康發展和應用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亦如橋梁一般,使產業、企業與金融通過一定的關聯關系,實現產業與金融的融合、貫通,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轉化和促進。
從某種意義來說,產業金融的翅膀是金融,核心是大數據。因為實體經濟和金融結合起來才是升級轉型的根本出路,而和金融結合起來,必然需要大數據解決方案來解決社會信用體系,以及價格評估體系等諸多難題。
在這個“數據為王”的時代,回首信息產業發展的起起伏伏,我們會發現,產業興衰的決定性因素,已不是一城一池的爭奪,也不是土地、人力、技術、資本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要素,而是曾經被一度忽視的“數據資產”。而我們更需要明晰的是,只有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才有可能成為推動產業和金融融合的戰略性資產。
數據交易平臺為產業金融爆發點
數據將在跨界融合中發揮最大價值,然而數據深度“掘金”,開放流動是關鍵。大數據產業最具想象空間之處,在于能夠將不同行業的各類數據整合起來,提供全方位的立體數據繪圖,力求從系統的角度了解并重塑用戶模型,因此數據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成為數據掘金的關鍵。
不過,僅僅有大數據技術,沒有充實的數據源,其商業價值難以被發掘,同時,大數據是有價值的,但必須通過交易才能產生價值,唯有將數據進行合理定價,出現數據交易市場、交易指數,才能真正帶動大數據產業的繁榮。
從這個角度來說,諸如貴陽大數據交易所、中關村數海大數據交易平臺,北京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以及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等的建立,一方面為數據源的匯集提供了載體,讓信息不再是一座座“孤島”;另一方面則為解決“開放”與“流通”問題提供了開門匙,從而能進一步打破行業信息壁壘,優化提高生產效率,深度推進產業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以電子交易為主要形式的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在眼下大數據市場里顯得有些特別,其業務發展模式恰好印證了《綱要》中倡導的“大數據+產業+金融”方向,在推動數據資源開放、流通的同時,交易中心自身似乎更加重視大數據對于產業金融發展的助動性應用。
兩院院士李德仁在提及此交易平臺時,曾作出如下評斷:“東湖大數據交易平臺”完全按照市場模式,以企業為運營和創新主體,整合政府公開數據、行業數據和互聯網數據,打造全新的數據再生產、融合和價值發掘,運用創新金融模式,盤活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數據存量,“東湖大數據交易平臺”的建設,將成為武漢實施萬眾創新的重要標桿。
而據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總經理杜小軍透露,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眼下他們正在積極的以“數據產業金融應用服務平臺”為基礎,打造“大數據交易評估參考系統”, 為“數據產業金融化應用”提供支撐。同時,平臺融支付、交易等金融服務和其他衍生業務為一體,推動數據產業上下游企業、機構與金融部門相互連接貫通,最大限度的實現大數據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相互轉化,努力為數據交易參與方提供一個全流程、全方位體驗和服務的生態系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