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國內數字地圖供應商高德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國重點城市擁堵排行榜中,國內“十大堵城”依次為北京、杭州、廣州、濟南、大連、哈爾濱、深圳、上海、重慶、成都。
而在去年第二季度的該份“榜單”中,上海則名列國內十大“堵城”之首。
這一年,上海做了什么,摘掉了最堵之城的“桂冠”?
治堵兩大“法寶”奏效
翻開《2014年上海綜合交通運行年報》,“堵”字當頭令人心堵。如何“治堵”成了上海全城熱點話題,也成為今年初上海交通工作會議的重中之重。
在“濃墨重彩”的治堵對策中,“公交優先”與“指數管理”成為其中的兩個亮點。“公交優先”,對于各“堵城”來說,并不陌生,也是各大“堵城”共同的不二對策。
對于上海而言,不同的是把“公交優先”提升到創建“公交都市”的戰略層面。今年以來,圍繞全面推進“公交都市”創建,上海加快推進國家“公交都市”及區縣“公交城區”創建工作:加快江灣-五角場城市副中心綜合交通示范區建設,圍繞大型居住社區、軌道交通新線等配套調整公交線路,把公交推到“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一線一路,區域成網”的格局。
而另一“法寶”,則是有點拗口的“指數管理”,即“由指標管理轉變為指數管理”。具體的做法是,建立道路交通擁堵分級管理系統,應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形成以指數為支撐的精細化治堵機制;定期發布道路交通運行情況,針對擁堵和嚴重擁堵情況,綜合采取優化公共交通、推動加強道路施工管理、強化通行管理等綜合措施,緩解道路交通擁堵。
從最新出爐的“堵城榜”看,這些應對之策,有了明顯的成效。
核心交通數據國內首開放
嘗到“大數據治堵”甜頭的上海,又把眼光盯向了“眾創”智慧。日前,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市交通委獲悉,上海將首次向社會開放超過1000g交通信息數據,舉辦“上海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soda),希望通過“眾創+大數據”,開發出“互聯網+”新產品,破解交通難。
記者了解到,上海目前有15條軌交線、1377條公交線,日均客運總量超過1500萬人次,再加上出租車和各類社會車輛,這個城市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海量交通數據。
但此前開放的24個與交通相關的數據集,基本都只包含靜態數據——或者說是類似于路邊監控攝像頭位置、公交車首末班車時間、車管所地址等無需經常更新的數據,但究竟攝像頭拍到了什么、停車場當時有幾個車位、地鐵車站即時人流量等動態信息,尚未公開。
上海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共數據是城市寶貴的信息資源,它們的共享和開放,是信息化新發展的核心問題。要釋放這些數據的真正價值,只能靠開放。此次上海對外開放的交通相關數據,就包括交通事故數據、出租車實時軌跡、公交與地鐵列車運行情況、交通卡刷卡數據、全市交通擁堵指數、pm2.5濃度、降水量等等。這些數據中的大部分,在國內其他省區市還沒有對外開放的先例。
民間智慧“眾創”治堵
18日已開鑼的“上海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soda)宣布,將面向全球征集改善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的數據可視化應用和解決方案。國內外“互聯網+”好手通過初選后,就可接觸到原本只有少數機構能接觸的核心交通信息。從參賽方案中,有關部門將評出若干優秀方案予以重獎,并引導天使投資、孵化器對團隊進行培育。
可以說,這是一個借助“眾創+大數據”模式,解決城市管理問題的典型案例。2011年以來,英、美等多國也曾舉辦過類似的大數據應用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上海市經信委負責人表示,這次向全社會征集大數據應用創意、尋找交通解決方案的試點,實際上也是希望用數據開放的成效,倒逼一些部門打破數據藩籬。
眾人拾柴火焰高,有關部門對民間智慧寄予厚望。上海交通主管部門以及軌交、公交、出租車企業,對這次“大數據眾創”非常支持,期望有團隊能運用大數據為上海治堵提供理想的優化方案,讓上海在令人鬧心的“堵城榜”中的名次,再往下掉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