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2日,2015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二屆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在上海舉行,以“P2P平臺風險管理”為主題的平行會議討論了當下P2P平臺面臨的最嚴峻問題:P2P平臺撮合的貸款是傳統金融機構不屑的次級貸款,是面對個人和小微企業的,這些人大多數連征信記錄都沒有,為他們撮合的貸款也蘊含了更大的風險。在大數據風控手段興起后,各P2P平臺獲得了新的風控依據,但各家平臺對當前中國大數據的發展狀況都存有一定的看法,認為真正的大數據時代尚未來臨。
陸金所副董事長楊曉軍認為,任何制度、創新都是有路徑依賴的,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陸金所現在的風控手段從原有傳統機構而來,再針對P2P的特點進行一些自我改造。
盡管他認為大數據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新風控方法,但他卻否定了當下的大數據。在他看來,這些大多是“偽大數據”或“小數據”,他提出,實際最有意義的數據應該是關系型的數據,而不是割裂型的數據。割裂以后的數據或者某個側面的數據,在風險管理應用上的有效性會大打折扣。
楊曉軍呼吁政府要加強對數據建設的投入。之所以強調政府的作用,是因為他看到有大量的數據,掌握在政府部門的手里,如稅務數據、社保數據、交通數據、養老數據、這些數據割裂在不同政府部門手里。
就如何看待大數據,宜信公司首席戰略官陳歡表示,不一定都說非要大數據才能做風控,其實很多業務過程產生的數據帶來的價值,可能大于你從外部獲得的某些數據帶來的價值。
就大數據的作用,人人貸創始人楊一夫做了進一步分析,他表示,從業內觀察來看,大數據還是沒有大家想像的或者理解的這么理想。要讓數據對風控起積極作用,就需要強結構化數據,目前的個人小額信用貸款,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線下的信息搜集跟服務團隊,真正的金融大數據時代還尚未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