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上午舉行的惠州市2015年“企業服務月”專題講座上,受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邀請,華南理工大學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祁明以“‘互聯網+’與智能制造2025”為主題作講座,闡述了“互聯網+”和工業制造業領域的結合帶來的重大機遇和變革。
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智能產品、智能管理、工業4.0……雖然講座中充滿了這些“高大上”的詞,但祁明以一個個“互聯網+”的故事、案例分析和犀利獨到的見解,博得臺下聽眾陣陣掌聲。
做大做強經濟要有自己的數據中心
“比方我用了TCL電視機15年,但是TCL不知道我是客戶,產品數據并沒有轉換為客戶數據。如果做大數據,企業就會知道我家需要什么樣的家電,還能為我提供怎樣的服務。”祁明認為,惠州要在“互聯網+”時代做大做強經濟,要有自己的數據中心,同時還要把大數據利用起來。
“賣數據就是賣產品,運用大數據來營銷,才能更加精確。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企業再不去收集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那么花再多的錢去做廣告都是浪費。”祁明說,BAT的大數據是怎么玩的?百度玩的是公共數據和需求數據,阿里巴巴玩的是電商數據和信用數據,騰訊玩的是關系數據和社交數據。
要用大數據為工業及服務業進行決策
“如果沒有大數據,制造業是賣得好就賣,賣不好就積壓。在智能制造時代,是需要多少,才制造多少?,F在制造業里的數據相當多,有產品、運營數據等等,要用大數據為工業、服務業進行決策。”祁明介紹說,工業1.0是蒸汽化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IT普遍運用的高度自動化時代,工業4.0則是高度自動化基礎上的內外協同化時代。
“什么是工業4.0?譬如一個客戶向制造車間下一個自創意的訂單,車間能實時接受并立即組織個性化生產,下線后立即與物流實現無縫銜接,客戶收貨后使用過程中還能享受制造企業提供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該如何使用、如何保養、何時更新部件等。”祁明認為,這樣協同化的生產是整個社會從制造到服務構建的鏈條,如果沒有云計算、大數據、社交平臺等與制造業相連接,這些是不可想象的。
“美國正在推進制造業回流,中國、廣東甚至惠州,都有可能受到沖擊。”祁明介紹,西方國家迫于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壓力,借助云計算與大數據實現的智能制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競爭力,倒逼中國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祁明介紹,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建立了國內首個工業4.0智能工廠實驗室,由機器人、數控加工設備、機器人滑行導軌、變頻傳送帶、智能照相機、服務器、控制軟件和服務軟件等一系列硬件設備、軟件支撐構成了一條智能生產線。祁明認為,惠州要依托云計算、大數據,增強企業競爭力,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插上翅膀。
祁明指出,初級產品企業按照原始材料收費,商品企業靠賣有形產品收費,服務企業靠賣服務或活動收費,體驗企業靠與客戶互動的吸引力和效果收費。祁明認為,惠州要有更開放的意識,更市場化的思維,利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維,抓住“互聯網+”的機遇,整合各方優勢資源,推進惠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