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記者從成都市政府新聞辦獲悉,《成都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已正式出爐,按照規劃構想,到2020年,成都市將實現全市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建成與國際慣例接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據了解,此《規劃》也是成都市第一部社會信用專項規劃。
信用體系建設,無論國家宏觀層面,還是各地,都在積極行動。比如出臺法律規范來界定信用行為,比如建設“黑名單”,讓那些不文明和不守信用的人納入到規范中來。同時,各地也采用志愿者的形式,通過志愿者渠道形成積極動員氣氛,讓社會秩序變得井然。不過,在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大數據”的作用更不容忽視。在更重要的領域內,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唯有利用好“大數據”,才能夠讓信用體系建設落地。唯有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才能夠描繪出信用體系建設的最美圖景。從這個意義上看,成都市的出臺措施,也應該動用“大數據”才能夠落地。
“大數據”能夠真正讓信用系統躍動起來。隨著信息技術進步,數據產生量增大增強。而如何能夠將這些數據匯聚起來,讓其產生價值。這就需要“大數據”技術的發揮作用。相對于信用體系建設來說,由于涉及到多個領域,甚至涵蓋生活每個領域。既然如此,從數據量上看就巨大無比,如果不是“大數據”,將這些數據收集并利用的話,將會面臨著極大困難。“大數據”的標志首先是信息的海量,信用體系建設面臨著海量信息,將這些信息錄入系統,輸出價值,這些工作需要依靠“大數據”完成。只有如此,信用體系才能夠伴隨著“大數據”真正躍動起來,在這樣的基礎上可以形成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
同時,信用體系貴在能夠形成信息聯動。比如在信息系統內,如果一個人在北京有不文明行為,他的信息應該實現全國聯動,在各地都能夠共享。而如此機制,注定也需要“大數據”的助力。在“大數據”的支撐下,一條信息也不能夠遺漏,而每條信息都需要共享,在共享中實現“一覽無余”,無論是守信還是失信,都能夠“一線牽”,在網絡端實現共享。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似乎難以實現。更為可怕的是,如果沒有“大數據”支撐的話,更會形成所謂的“漏網之魚”,即很多失信行為都將消失掉。如此,信用建設也就會有所欠缺,而有了“大數據”,你的點滴言行產生的數據都會匯聚起來,不會丟失。
總而言之,在信用體系建設上,技術支撐至關重要。而技術支撐關鍵就是利用“大數據”來完善。“大數據”不僅能夠匯聚最廣泛的信用信息,做到事無巨細,全盤接受;也能夠將所有信用信息進行加工再處理,然后產出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在信用體系框架搭建完成后,順利完成圖景的描繪,讓信用建設從夢想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