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亞伯拉罕 林肯
有一部影片叫《預見未來》,影片中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男主角能夠預測未來2分鐘內的人和事,從而根據預測做出最優決策。這種神奇的超能力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當我們跨進大數據時代時,幻想竟能變成現實。我們甚至能預測兩小時、兩天,甚至兩年后的未來。
你也許聽說過“不是隨機樣本,而是所有數據”“不是因果聯系,而是相關關系”;你也許聽說過,大數據可以發現甚至預防大規模的瘟疫,大數據可以發現并改良事故多發道路……但你總覺得大數據是云端的宏觀之事,與你腳踏實地的生活里的微觀細節沒有太大關系。實則不然。
我們來看四個大數據的應用——
以前,你一年開36天車,你的鄰居一年開365天車,但是你們每年付的保險費用都是10000元。保險公司因無法確認你的使用頻率而只能對所有人開一口價。但是在汽車上裝上傳感器后,可以根據出行的頻率來計算保險費,此時你的保險費也許是2000元,而你的鄰居是20000元。
衣服的標簽將會進化成一個電子識別碼。當你將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衣服同時扔進洗衣機的時候,洗衣機就會提醒“深色衣服請與淺色衣服分開”。當你將一件西服扔進洗衣機的時候,它會提醒你西服是不能洗衣機洗的,并告訴你只要按下確定鍵,最近的干洗店能在10分鐘內過來取件。
你在北京,想要吃一頭在潮州散步的牛,可能只需要等待24小時。你在上海,想要吃一籃吐魯番枝頭長大的葡萄,可能也只需等待24小時。預測式購物能實現用戶還沒下單,產品就已在附近。這并不是對“你”的猜測,而是對城市所有“你們”的分析。而誰說收益頗大的不是“你”呢?
你不用再費心去搜索金融產品的瑣碎信息,不用去分析它的特性是否符合你的需求,能夠呈現在你眼前的就是你最需要的產品。因為你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哪怕是汽車的違章罰單都出賣了你的性格,讓程序分析出你的金融習慣,甚至可以為你量身定制私人金融消費。
海量化:在數據界,有一個類似“摩爾定律”的規律——每隔18個月人類的信息量將會增加一倍,我們處于信息嚴重過剩,嚴重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時代。
流動性:你在連鎖咖啡店多撕開的一包白砂糖,可能會影響到全球各門店咖啡的口味。互聯網使得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小數據都被納入全球的大數據里,且它的價值并不會因為被使用而減少,相反,它通過不斷地重復使用而碰撞出更高的價值。
真實性:每一個數據看上去十分瑣碎,但它都可以構成某一個數據體系中被利用的真實數據。數據本身的價值,是它所有能夠產生的可能選擇的價值的總和。
非結構化:大數據弱化了因果關系,可以挖掘出不同要素之間的非結構化關系。去年德國7:1大勝巴西,與今年你手中的這支股票暴漲了150%究竟有什么關系?這是大數據能解讀的蝴蝶效應。這是即將顛覆我們生活的并列思維。
很久以前,土地是炙手可熱的財富;不久之前,人脈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在不遠的將來,數據將會變成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大數據的改造下,企業的能力需求也將被迫改變。
有沒有利用數據的能力?能不能把某一個生意包裝成數據商品?大數據的本質是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信息化應用,其真正的“魔力”在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這將會對人們的生產過程和商品交換過程產生顛覆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