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工商銀行副行長張紅力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表示,隨著經濟增速下行,中國現有的征信體系面臨挑戰。
“信用問題對整個社會和金融領域都是基礎性的東西。”張紅力表示,過去政府在信用和征信領域做了大量工作,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建立了初步的信用體系。然而,張紅力認為現有的信用體系數據來源和結構單一,主要以歷史數據為主,提取的大多為企業和個人過去的表現。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銀行資產質量紛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滑。對此,張紅力提出疑問,銀行不良貸款“雙升”,究竟是宏觀經濟因素,還是銀行對企業的征信存在問題?
“傳統信貸是看得見、摸得著、壓得住的,信貸員到企業現場轉一圈,以判斷這家企業能否還上貸款,”張紅力指出,這種判斷方式有風險,最大的風險在于企業有可能造假。
相比之下,大數據可以對信用進行更好地把控,解決數據單一的問題。除了收集企業的財務數字,還能收集企業其他方面的行為,以及個人消費等方面。從這個意義來說,張紅力認為大數據能使數據收集更加及時,更加全面。此外,大數據也能通過各種計算對未來進行預測。
在此考量下,張紅力透露工商銀行已經著手學習新的大數據和云計算。張紅力透露,工商銀行還請了相關專家講課。“從信用角度來講,我們希望通過大數據運用實現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把控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風險。”
下一步,工商銀行將升級信用技術,并以此改良該行整個征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