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對于年輕人來說,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匯。商品便宜、購物方便,讓網購不僅成為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也成為了他們的一種愛好。與此同時,電子商務還成就了不少“草根”的創業夢。
不過,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網上售假行為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線下制假線上售假、知假賣假,成為中國電子商務市場難以回避的問題,亟需各大電商平臺用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
其實,揪出網上售假者從技術層面上并不太難。尤其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電商平臺找出制假、售假源頭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但有效打擊這種違法行為卻需要很多部門通力合作。
一方面,盡管淘寶等網購平臺可以通過智能圖像識別、數據抓取與交叉分析、智能追蹤、大數據建模系統等技術,將假貨從10億量級的在線商品中“撈取”出來;也可以通過越來越嚴格的開店者身份驗證機制,比如從“實名認證”向“實人認證”邁進,讓售假者無處遁形。
但由于沒有執法權,即便發現售假行為,電商平臺除了采取取消用戶的進場資格等懲罰性措施外,也只能將情況和線索上報公安機關,交由真正的執法者來處理。
而且,大數據說到底還是基于海量數據對事實性和趨勢性進行預測和推斷。
網購平臺可以基于大數據建立各種模型,對商家和交易行為進行實時監控。由于售假的商家和正常商家在定價、圖片使用、商品上架時間等方面都有不同,網購平臺能夠通過復雜的大數據運算,發現異常交易,然后再進行人工判定。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商戶的售假行為只是推斷出來的,并沒有確鑿證據,最后的人工判定相信很多時候也無法一窺全部的事實真相,這就需要工商、公安部門的進一步調查核實。
如今,電商平臺正加緊與各部門聯系,共同打擊網絡售假行為。一年多以前,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電商平臺與公安、質監等部門建立了協作機制,線上線下聯動打假。
例如,公安部門會把線下打假的情況反饋給阿里巴巴,進行線上核查;阿里把線上的打假信息匯聚起來,作為線索和情況反饋移交公安機關。
今年初,一場“假貨風波”讓阿里巴巴與工商總局大打口水仗,但雙方最后以握手言和收場,想必這次事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雙方在打假上的合作。
打擊網絡售假不可能只靠一個公司的力量,除了電商平臺之外,各個監管執法部門更是義不容辭。相信各部門的戮力同心必將讓我國的網購市場更加健康有序,假貨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