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兩會,“大數據”成為炙手可熱的一大關鍵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數據建設行動計劃,眾多委員代表也從政府公共外交、金融、社會服務、醫療等各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言,體現了社會普遍的發展期待和需求。
“大數據”成為國家最高盛會關鍵詞之一,預示著其在國內的發展到達了一個歷史性的拐點。
國家大數據方興未艾
現今,全球數據量以每年約50%的速度增長,全球90%以上的數據是近2年內產生出來的。大數據正在事實上改變我們的思維和生產方式,未來人類社會的精神和物質世界都將構建在數據之上。
事實上,國家層面的大數據開發已經不是新鮮的事情。2009年開始,世界銀行就啟動開放數據計劃,聯合國發展計劃署,聯合國商業發展署及非盈利組織DataKind推動社會組織之間在數據與發展之間的合作;2013年初,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宣布注資6億英鎊發展八大類高新技術,大數據占1.89億英鎊;2013年美國西雅圖市與微軟、埃森哲試點了一個大數據節能項目。
近年來,我國基于政府公開數據的應用也在蓬勃發展,有多個省市從智慧城市建設、大數據產業規劃等不同層面,將政府數據公開列入到了整體發展規劃中。目前,我國的大數據應用在社會管理、服務、利民方面較為集中,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在公共交通管理、節能減排、災害防控、食品安全等方面有更大規模應用。
政府為什么不能缺席?
作為國家行政機構,政府承擔著大量公眾事務的管理和服務,與企業相比,它有著數據收集的天然優勢,并有望以國家的力量打破技術和商業的狹小封閉圈,為整個社會提供各種需要的數據資源。同時,政府自身也可以得到巨大裨益,大數據時代政府部門獲取、傳輸、應用數據的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大數據時代的數據資源和技術資源廣泛散布于“政府、市場、社會”三個子系統中, 政府所掌握的海量關鍵性的數據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這對政府無疑也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重的舞臺,不僅是一項政策任務,也是轉變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準的契機。大數據戰略將成為改變政府、市場和公眾三者關系,增強社會開放性和運作效率的重要工具。
中國大數據擁有廣泛前景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大數據應用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各國發展水準雖參差不齊但相差不大,尚沒有形成絕對的壟斷局面,成為改變我國長期處于產業鏈末端的一大機遇。
我國具有發展大數據的天然優勢,截至2014年底,我國人口13.678億,GDP總量63.646萬億,網民數量已達6.32億,這些都是大數據的巨大源泉。不同于多數傳統產業,我國網絡數字化程度處于世界領先水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也居于世界前列。大數據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正日漸滲入我國公共部門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當中。
本次兩會眾多大數據發展建言即是發展的良好契機,如海外僑胞代表、完美世界CEO蕭泓提出“用大數據塑造新時期的中國公共外交”,建立新型公共外交決策機制和傳播方案,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建議將互聯網與醫療領域緊密結合,以互聯網渠道實施醫療保險購藥和結算,讓零售藥店參與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提出了開放政府高價值數據,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增長釋放巨大的紅利;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議利用大數據提升社會服務管理能力,以應對日漸復雜的社會管理工作,提高政府行動效率等。
國家大數據猶如一座亟待開放的寶藏,目前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已經加入到了積極開采的行列,以獲取未來世界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本次“兩會”的大數據熱潮是其突破IT互聯網走向更廣的產業層面,從企業內部擴展至整個社會的標志性事件,是我國社會信息化發展一大里程碑,具有顯著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