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曝光的Facebook私自進行社交媒體用戶情緒實驗的新聞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把很多數據實驗卷入到社會道德討論中。
數字實驗可謂是新興技術,引人注目。但Facebook曝光了的數字實驗有點玩大了。
很多人認為網絡是一個巨大的實驗室,的確如此。但數字實驗并不是不受限制的。社會道德問題是新技術需要面對的,它將影響數據管理和分析工作。
Facebook的數據科學家在2012年1月篡改用戶發布的動態信息用來做情緒實驗,并發現人類的情緒在社交網絡上具有傳染性。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挑 選近70萬名Facebook用戶分成兩組,將其中一組用戶的帶消極情緒的帖子剔除,并將另一組用戶帶積極情緒的帖子剔除,發現用戶的情緒果然會受到社交 網絡上帖子情緒的影響。
測量情緒傳播
這和醫療實驗不同,參與者并不知道自己被研究了。在康奈爾大學在今年6月17日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訴訟》上發表了題為《社交媒體上的大規模情緒傳染》 的論文之前,很多卷入了實驗的人對此毫不知情。傳染本用來形容疾病,但在這里形容情緒,很容易讓大家記住。此后各大媒體也都沿用了這一用詞。
這項研究很快帶來了爭議。很多人認為Facebook把用戶當做了小白鼠。而對這一風險的警告隱藏在注冊Facebook時彈出的用戶協議中。
Facebook實驗還有一點引人關注,那就是它混淆了公司想要微調產品的實驗和科學家想要驗證假設的實驗。這種混淆更讓Facebook實驗陷入爭議。此前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數字實驗會議也討論了這一話題。
聚光燈下的數據實驗
在大會上,發言者討論了一些先進的數據科學,比如有效指數實驗、群體自組織、移動廣告效率、線上實驗設計和現在大數據分析專家喜歡說的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
其實,數字實驗是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都在進行的,目的是提高在線服務質量。
在數字實驗會議中一場關于實驗和社會道德實踐的分論壇上,馬里蘭大學法學教授Leslie Meltzer Henry做了發言,他和他的同事聯名向馬里蘭州相關部門提交了公開信,反對Facebook的實驗行為。
Henry很了解數字實驗的益處,但她也認為,像Facebook這樣的在線實驗需要在符合政府監管要求的前提下進行。
她表示:“我認為大規模的數字實驗還不能強推。實驗也許能帶來一定的價值,但是我們還要尊重當事人。”她認為Facebook的主要問題就是沒有獲得參與人群的認同就私自進行數字實驗。
不過,也有一些與會者表示,并不能用臨床醫學研究的標準衡量Facebook的實驗。他們認為Facebook的行為是有操縱性的廣告,為用戶選擇故事,編寫標題,目的是挖掘用戶的情感反應。有人認為應該對大網站挖掘用戶行為數據的行為進行限制。
資深技術媒體人Esther Dyson表示:“Facebook的研究確實有點過分了。” Esther Dyson還是風險投資者,注資公司包括HICCup,是一家想要利用美國小鎮作為提升健康水平的實驗室的公司。
Dyson認為,科學研究和網站市場行為的界限要分清。但他認為用戶也有一定的責任。她告訴與會嘉賓,人們需要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被利用了,如何被利用了。這件事對人們了解互聯網上的侵犯隱私和數據利用來說,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數據困境
還有很多數據研究的問題都把矛頭指向了數據社會道德。因為大數據的產生,企業可以更容易地抓取更多的數據。這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很多醫生通過患者歷史醫療記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情況,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不過,一切都要在法律允許的范疇內進行。
人們之所以屢屢采用新方法做研究,也從一個方面說明舊的研究方法不能再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且舊的方法可能成本還很高。它們有時候依賴分散的數據,有時數據不足以推導出正確的結論。
總之,科學實驗和數字研究可能得出對人類發展有益的結論,但是目的到底是不是促進人類發展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就有了數據困境。在這一方面,相關的保護和指導會最終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