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并購策略,業界已經談論的夠多。在外界看來,與谷歌的并購策略相比,facebook的收購看起來毫無章法。谷歌近年來則基于智能家居Nest將觸角延伸到物聯網領域、包括機器人公司、生物性公司、太陽能公司等都是基于未來科技與想象空間的布局。
看遠一點,谷歌許多成功的并購都建立起來了自身的核心優勢與競爭壁壘。比如僅花費5000萬美元就收購的Android公司的Android系統與斥資16.5億美元收購視頻分享服務Youtube,如今Android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逾80%的份額,極大穩固了Android系統底層的優勢與智能機操作系統市場的話語權,Youtube確保了Google的流量價值。另外,谷歌針對可穿戴設備(智能手表)又發布Android Wear系統,有著造出巨大潛在市場激發未來想象的空間。
反觀Facebook的收購,Facebook并購Instagram及之后以26億美元拿下了虛擬現實設備(眼鏡)公司OculusVR以及以190億美元之巨拿下即時通訊工具WhatsAPP,而無論是WhatsApp, Oculus 以及Instagram,都是悄無聲息的迅速推進了并購過程。之后便引發了業界熱議,而這種一擲千金的土豪式并購引發業內關注的同時卻并不看好。
在業界的部分觀點看來,無論是對Oculus VR或是WhatsAPP的收購,facebook均沒有做到與核心競爭優勢相融合并借此提升自己在產業中的競爭力和延展力,也無法補齊自身的核心業務短板。而對于WhatsAPP的收購,也被認為是消滅競爭對手與未來威脅的一次并購,除此并無其他意義。
事實上,facebook的諸多如散沙般的并購策略背后,其背后都是收購核心人才、獲得技術、擴展用戶。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特別的現象,facebook收購均指向于50人以下的中小型的創業公司。而人數最多的一次收購就是今年收購whatAPP,擁有50名員工,當然也是facebook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
從2010年到~2013年,可以抽樣式的回顧下facebook的部分收購:2010年,收購照片分享網站Divvyshot,核心員工3人;收購社交活動服務公司Hot Potato,8人。收購文件分享網站Drop.io,1人。2011年,收購招聘網站pursuit,核心人員3人。收購社交網軟件廠商WhoGlue,1人。2012年,收購照片分享服務 Lightbox開發團隊和位置發現應用Glancee,核心人員分別為7人和3人。另外以10億美元收購美國知名在線圖片共享社交網站Instagram。
2013年收購手機軟件開發商Osmeta和在線信譽服務Legit,核心人員分別為17人和2人。2014年除了收購WhatApps和Oculus VR之外,還收購了印度印度安卓應用優化公司little-Eye-labs,后者的核心人員是4人。這些被facebook收購的公司均是小而美的創業公司,并且在特定領域具備獨特的優勢,均可以對facebook的核心業務社交領域的周邊與相關技術等方面進行延展。這些公司核心員工極少,但含金量極高。
Facebook收購這些小而美的創業型公司的目的,與國內BAT收購布局的目的不一樣。國內BAT的收購布局更多的在于卡位競爭對手,圈地與補齊業務短板。Facebook的收購更多在于得到技術和人才。而多數收購的公司和核心團隊并入到facebook之后,原來的產品線會關閉,這些創業的公司的牛人就被facebook以高股權與更高發展空間的承諾,安排在一個其本人具備核心優勢的領域做掌門人或負責人。比如文件分享網站Drop.io創始人Samlessin,就在facebook掌管公司的用戶頁面設計等。
另一方面,facebook的收購的一個特點就是大量從雅虎、蘋果、Google、微軟、英特爾等這些公司進行挖角,甚至占據到facebook員工總量的近三分之一。一般而言,這些IT領域最頂尖的公司無疑也有著在各自領域最為頂尖的人才,通過重金聘請這些人才,納入麾下,為涉足競爭對手的相關技術與領域的布局帶入創新意識、新鮮血液與未來潛力。
當然無可否認的是,facebook的收購也有戰略防御的一面,比如對Instagram與whatApps的收購,收購其團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兩者都擁有海量的用戶并且業務方面與facebook高度重合。通過以比二級市場更高的價格對其進行收購,進而擴充用戶與社交的疆域,維持了自己的領導地位和市場份額之余,本質依然是指向人——獲得人才,獲得用戶。
與谷歌相比,facebook的收購沒有觸及到太多引人矚目的前瞻性與未來高科技領域。而facebook的收購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圍繞社交領域的各種技術性與人才型收購,不斷擴充社交領域的廣度和邊界,進而獲得更廣泛的用戶,比如,facebook無論是對whatApps或是對Instagram的收購,都是對關系鏈的進一步擴展與搶占更多的與用戶接觸的時間觸點,并培育新生用戶。facebook無疑是想把人與人的鏈接做得更深更廣。在這一點上,facebook與騰訊有著類似點。騰訊提出的連接一切的概念,認為人—服務—設備等一切都會智能化,并通過移動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但這一些的基礎均在于關系鏈的擴充與深化以及對新用戶不斷擴展的基礎上。
另外Facebook的投資并購還體現了三點思考:1.收購時尚與創新性產品體現出自身依然在引導時尚與潮流;2.開始轉向移動端。3.以時間換空間,同質化收購,將顛覆風險降低為零,進而提升核心競爭力。
有報道顯示,從2011年開始,facebook上就開始有著青少年逃離Facebook新聞見諸報端。在2013年,也有數據表明Facebook在英美兩國的活躍用戶均在以每月百萬量級的數目下滑。這不得不引發Facebook去思考如何通過收購移動端殺手級APP(whatApps)進而更好的包裝自身引領依然時尚這一形象。作為關系鏈作為根本的SNS公司,facebook的主要盈利來源依然是基于用戶關系鏈與信息流的廣告,因此會高度依賴用戶的增長,經營好與用戶關系依靠用戶增長是根本,用戶的流出會動搖facebook的根本,防止遭遇新崛起的社交類公司帶來的顛覆風險,關系著facebook的生死存亡。
但與谷歌和亞馬遜軟硬結合的并購布局相比,facebook的收購布局無疑更窄更深,Facebook一切圍繞核心業務的并購,使其也失去了重塑某些行業的產業格局的機會。前面提到,谷歌投資布局涉及到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等這些基于未來科技的并購,谷歌的核心基因在于作為一家搜索公司,基于信息流做出鏈接萬物的構想,這與facebook鏈接人理念雖然相異,但事實上殊途同歸,即是更好的與未來用戶作交互,力求在新的趨勢與新興用戶的置換中,做時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