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看作是大數據分析應用的落地年,國金證券的研報指出,國內金融、環保、交通等行業的數據分析應用逐漸開始,預計未來幾年全球的大數據分析與服務市場將保持30%的年增速。IDC的報告估計,全球新產生信息總量每兩年就可以翻番,到2020年,33%的數據將包含有價值的信息。目前,百度、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公司針對自身的平臺用戶提供數據分析業務。大數據引領著未來技術變革,給企業甚至國家帶來無窮的潛力和機遇,也讓我們享受著基于移動通信技術和數據服務帶來的快捷、高效。
不過,大數據也是一把雙刃劍,大數據帶來的安全風險和有關侵犯隱私的煩惱也如影隨形。在國外,好萊塢女星iCloud艷照泄露事件持續發酵,目前第三波女星照片流出。國內方面,從攜程網用戶銀行卡信息漏洞,到漢庭、如家等快捷酒店客戶信息泄露,再到小米用戶信息泄露,不時曝出的信息安全事件也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世界知名信息安全廠商賽門鐵克近日發布報告稱,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2013年全球超過5.52億條個人身份信息被泄露,泄露數據的數量是2012年的4倍。個人信息泄露的背后,還產生了一條倒賣個人信息的灰色產業鏈,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個人信息安全的灰色產業鏈規模已達近百億。
大數據是好的時代,也是壞的時代,面對大數據時代日益加劇的安全挑戰,首先需要“道高一丈”,為數據筑好安全圍欄。國家應著重加強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戰略規劃和產業扶持,有組織地圍繞大數據安全進行科技攻關,實現國內安全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要加大立法保護。通過法律補漏,確立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基本框架,并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加強問責和處罰力度。值得欣喜的是,面對大數據面臨“裸奔”的尷尬,工信部正在著手草擬信息安全法律法規。
大數據時代要從法律體系、組織管理、產業方向、技術應用等多個層面構建協同聯動的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只有一步一步構筑起信息安全和數據安全的堤壩,才能真真切切保護用戶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