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藥與外資或合資原研藥之間的價差歷來是熱議的話題之一。公開數據顯示,
當下中國醫藥市場97%的份額被仿制藥占據,由于欠缺創新能力、競爭壓力等種種原因,國內仿制藥企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
美國FDA的報告稱,2014年全球有326項藥物基本化合物專利期滿,達到歷年到期專利數量的巔峰,2015年還將有293種原研藥迎來專利期的結束。大量原研藥的專利期滿,意味著國內仿制藥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8月30日,由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主辦的“大數據顛覆概率論,仿制藥敢超原研品”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與會行業人士認為,當下,國內仿制藥將借助大數據的興起和應用,或許在未來會實現完美逆襲。
目前國內的仿制藥并不是“仿冒”藥,而需要遵循嚴格的新藥審批程序。只要在原研藥的20年專利保護到期后,仿制藥就可以向藥品管理部門進行申請許可,并在藥品質量檢測全部達標后,上市銷售。
2013年初,國家藥監總局就印發了《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工作的通知》,并出臺了《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工作方案》。按照政策提出的目標計劃,2012年啟動15個基本藥物品種質量一致性評價的試點,2013年開展50個基本藥物品種質量一致性評價方法和標準的制定,2014年全面開展其他基本藥物品種質量一致性評價方法和標準的制定,2015年,全面完成基本藥物目錄品種質量一致性評價方法和標準的制定。但是從當下現狀來看,我國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進展并不順利,甚至可以說陷入了尷尬的局面。
對此,與會專家指出,國家出臺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政策至今已有一年半時間,不僅沒有一個基本藥物真正啟動評價,目前還停留在評價方法的爭議上。而導致我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難以推行的重要原因,則是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的參比品是原研藥,而跨國藥企幾乎不可能配合中國藥企證明二者一致,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北京青年報》曾撰文對比過原研藥和仿制藥的區別。
文章稱,首先,專利藥廠商在專利過期、或者遭到質疑時,并不會將其制造方法拱手讓出,專利只列出了藥品成分,并沒有詳細解釋制造藥品的過程。事實上,制造仿制藥通常需要逆向工程,得出的結果絕非專利藥的復制品,僅僅只是其近似值。
如何破解這一問題?有業界人士稱,單獨定價權是根本。參會專家的建議是,大數據的興起以及應用,或許是一條更加可行、光明之路。比如將大數據應用于仿制藥的質量檢測,臨床參試者不再是隨機的小樣本,而是對所有服藥者這一大數據的采集。大數據還將在數據分析報告、前沿醫學研究、流感跟蹤、醫保物流規劃等醫療健康領域發揮巨大作用,影響醫藥領域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