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中國訊,由中國通信學會主辦的主題為“融合變革 開放創新”的2014中國國際大數據大會于8月19至20日在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鄔賀銓;陳家春;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新生;貴州省經信委副主任馬寧宇;中國電信副總經理、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張繼平等出席了會議。
中國通信學會近期關于大數據發展調查分析研究初步得出的結果顯示,近年來,大數據已逐步由熱炒階段轉入實用創新階段。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技術問題不再是大數據前進道路上的瓶頸。但是隨著大數據應用的廣泛普及,隨之而來的隱私安全問題也漸浮水面。
時下大數據涉及通訊、電力、交通、醫療、金融等多個重要領域。毋庸置疑,在這些涉及國策民生的領域,安全方面自然會受到格外重視。但是從普通用戶角度來講或許大數據帶來的安全隱患并不明顯,但其隱私泄漏問題卻是十分嚴峻。
大數據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包括網頁瀏覽記錄、購物信息、聊天信息以及會員資料填寫等方方面面。這些信息原本并不涉及隱私,但是多種信息整合之后再經由但數據整合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就難以保證不涉及隱私問題。而在這一塊并不存在相關制度或者法律進相關的制約,如此一來難免有不法分子理直氣壯的鉆空子。
除了不法分子以外,大數據相關企業的疏忽也可能造成隱私泄露。鄔賀銓院士在國際大數據大會上提及,去年百度向習主席呈現了一張根據搜索大數據整合出來的艾滋病患者分布圖,經證實誤差很小。這是大數據利于大眾的一面。但依照類似方式得出一些隱私問題總結表也不是難事,但此類信息一經泄漏將會引發不必要的爭端。
美國“9·11”事件之后國防部推出“監視國民計劃”讓國民的反對之聲層出不窮。盡管打著捍衛國民安全的大旗,但沒有隱私的生活讓崇尚自由的美國人感到有失民權,雖然中國國民在制度和思想上較為保守,但這并不等于國人愿意將自己的隱私毫無意見的展示在別人面前。即動機是好的也難以讓人接受。
所以,大數據時代信息獲取需要一個嚴格的標準去界定哪些數據分析生成之后予以保留運用,那些數據生成之后應該保密或者銷毀。消除使用者不必要的顧慮。大數據的最終發展方向是“服務”,而只有得到絕大多數人的無顧慮使用才能真正實現其服務價值。隱私安全問題雖然眼下并未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卻理應受到重視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