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經沒有多少人會再提到馬云曾經拋出的“退休”一說了。與之相反的是,阿里巴巴這個中國電商行業中的巨型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疾進。
此刻的阿里巴巴,如同一個巨大的雪球,卷起沿途經過的所有“物體”,把它們都變成自己龐大帝國的一部分,然后以無可抵擋的氣勢,壓向它所面臨的世界。阿里巴巴掀起的并購風潮正在構筑著一個互聯網時代前所未見的帝國。
而這個帝國所行駛的路線,一如繼往地體現著馬云的意志,并且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意志正變得越來越強烈。
互相借“勢”
在企業沖撞競爭的世界里,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而馬云對于物流近似于“偏愛”的并購決策,讓我們不難窺探出這個男人腦海中的一片星辰,以及它們排列組合起來隱約可見的“星云”。
6月12日,中國郵政集團與阿里巴巴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宣稱將在物流、電商、金融、信息安全等領域全面開展深度合作,合力建設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絡(即菜鳥網絡)。通過這個網絡平臺,郵政覆蓋全國超十萬個的網點將與菜鳥網絡全面打通,并開放給社會化物流。
馬云回憶稱,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國華在杭州會面后,雙方很快達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合作后,阿里將為中國郵政帶來從物流到金融的變革機會,而中國郵政則為阿里的小微金融和物流業務帶來服務保證。”
在阿里巴巴之前,無數企業家面對中國郵政集團的既成網絡大流口水卻不得其門而入。這個曾經在2009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大的郵政網絡,經過幾十年的積淀,已經成就了在中國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布局。在現階段,中國郵政到達不了的地方,基本上已經可以判定為物流的盲區。
在《財富》雜志發布的2013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郵政業占據六席,其中中國郵政以509.32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升至第196位,較上年上升62位,其業務增長性不言而喻。另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郵政境內的郵政營業網點總數高達84000多間,面對著13億人的巨大市場,每日處理的信息是海量的。
按流行的說法,郵政企業天生就是優秀的“大數據”企業。借其先天之利,中國郵政不必經由阿里巴巴那樣的陣痛與掙扎,就能輕易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數據王國。不過在此之前,不少業內人士亦指出,在大數據的使用上,中國郵政雖擁寶山而未得其法。
就在不久前舉行的“2014浙商大會暨移動互聯網峰會”上,著名互聯網預言帝、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Kelly)表達了他的一個觀點:數據必須要“動”起來,如果僅只是靜止,那么海量數據的意義也將歸于零。
中國郵政與阿里巴巴的牽手,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許正好是凱文·凱利這一觀點的完美證明——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的領軍者,阿里巴巴在大數據、云計算上的造詣是業內公認的。這一場姻緣看來郎才女貌分外登對,而“才”與“貌”的界定亦令人心生聯想。
不只在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的觸角早已不只局限于中國。
5月28日,新加坡郵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加坡郵政”)和阿里巴巴共同宣布,新加坡郵政與阿里巴巴達成投資協議。阿里巴巴將投資3.125億新元(約合2.49億美元),認購新加坡郵政190,096,000股新股及30,000,000股庫藏股。投資完成后,阿里巴巴將獲得新加坡郵政10.35%的股份。
入股新加坡郵政前一天,阿里巴巴也與澳大利亞郵政達成合作關系,以幫助澳大利亞商家向中國消費者銷售商品,推動阿里巴巴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地區的電子支付服務。
種種信息顯示,阿里巴巴的布局向東南亞以及南亞延伸,直至大洋洲,其物流網絡接連兩日內打通,馬云對物流布局的渴望溢于言表。而在國內,按照計劃,菜鳥物流總投資高達3000億元,一期投資1000億元,該項目能夠支撐年均約10萬億元的網絡零售額,讓全國任何一個地區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是基于阿里巴巴對于“大數據”技術的充分應用,通過分析訂單、優化運輸路線和配送渠道,達到即時服務目標。
在這些消息傳來的同時,阿里巴巴美國上市的步伐似乎正日漸接近。一旦上市,馬云所執掌的阿里巴巴可能成為市值第一的互聯網企業。
然而,對于明顯已經“不差錢”的阿里巴巴而言,我們或許更需要關注馬云未來想要去的地方——一定不僅僅只是資本市場上的驕人業績,而菜鳥網絡若只是應用于零售,未免也太過可惜。
按照目前阿里巴巴在物流上的并購步伐與路線,我們不難想象馬云心中的阿里巴巴帝國的未來。
如果將馬云想要到達的世界比作人體,那么阿里巴巴的組織體系或許將如同體內璨如星海的神經元們,將世界各處星星點點的脈動忠實地反射到“神經纖維”處,使“人體”行動起來。這即是以阿里巴巴能夠觸及的領域為界線,將這些領域中的人的種種商業活動編織成網,從而建立起阿里巴巴在未來商業世界的支柱作用。
變動中的“王國板塊”
在這樣聯想的同時,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點是,馬云的帝國板塊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跑馬圈地、劃定拉倒的過程。若以國際經濟形勢比作洋流與地脈變遷的規律,則阿里巴巴各個業務板塊即亦是隨之不停地碰撞、變化、運動。
貫穿始終的,是馬云對于建立起屬于阿里巴巴的“組織體系”、獲取更多大數據的熱愛。
除布局物流外,另外一條消息值得關注:5月中旬阿里國際平臺在北京宣布對國內出口企業發放外貿服務補貼,每出口一美元可最高獲得3分錢人民幣補貼。這也是國內第一次由一家平臺型企業提供外貿服務補貼。
這是馬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阿里巴巴最根基的業務——B2B的一個風向標。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B2B業務一直是阿里巴巴帝國增長相對緩慢的部分。
為什么B2B再成焦點?
“外貿的交易是一個很長的流程,從合同的簽訂到報關報稅運輸,每一個過程都很真實,也能產生大量的數據,我們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參與到了交易的過程中間,也能夠清楚掌握交易數據和其他交易信息。”阿里巴巴B2B事業群總裁吳敏芝介紹。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阿里的真正意圖就是貼錢換取用戶大數據。多年來,阿里巴巴國際平臺其實并不參與外貿交易。
而這一次,借由補貼,阿里巴巴找到了一種深入B2B業務,獲得更多商業活動信息數據的方式。
這些基于真實交易數據沉淀下來的物流、退稅等信息,將成為中小企業的信用憑證和財富。“原來做外貿生意都是潛在水下的,原來跟誰做了買賣,交易額多大,都無法體現。但現在可以通過外貿服務留下的數據展現自身的實力,取得買家的信任,降低溝通成本。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筆珍貴的財富。”阿里方面表示。
當然,對于馬云而言,這無疑是向外拓展的又一次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