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記者從自治區農業廳市場與經濟信息處獲悉,今年我區農產品市場開拓工作已更加重視市場信息尤其是價格信息的搜集分析,在建設銷售渠道保障農產品順利銷售的同時,提高市場研判能力,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種植風險,我區農業生產已形成了生產、流通、終端消費的數據鏈。
“白菜滯銷、土豆滯銷,枇杷滯銷”,近些年,每每到了農產品豐收的季節,滯銷總是伴隨著豐收,讓農民很受傷。“豐產不豐收”日漸成為當前國內農業生產的頭號殺手,隨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農產品產量飛升,一旦出現滯銷,對農民造成的傷害也是巨大的。雖然事后使用促銷手段能夠減少損失,但滯銷對農業生產結構帶來的影響已不可彌補。
自治區農業廳市場與經濟信息處處長王勇說,農業生產有其自身特點,經常發生的就是“蛛網型”波動,表現為本期農產品價格和產量受到前一期農產品價格產量影響,因此一旦發生滯銷,下一期農產品的種植規模很有可能大幅減少致使價格抬升,而農民扎堆種植的產品或因產量突然提高再次出現滯銷,這也是造成農產品價格“過山車”的主要原因,最后導致的結果是農民豐產不豐收,消費者買不到廉價農產品,嚴重影響市場供應。
要解決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控制好“蛛網型”波動,讓農業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經營同步進行,也就是要讓市場指導生產,把精力一半用在田地里,一半用在市場里。
“最好的辦法就是訂單生產,先解決賣什么后決定種什么,這是避免市場波動的最有效辦法。”王勇說,訂單生產雖然能把風險降到最低,但依照我區目前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要讓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完全接軌,讓生產全部訂單化是不好實現的,但是如果能第一時間捕捉到市場需求以及價格的變化,就能幫助農民預測市場波動,及時調整種植結構,就能避免損失。
要想預測市場波動,就要先搞清市場發生了什么。從2013年起,我區農產品價格監測工作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為重點監測對象,從田間地頭生產、市場流通、超市消費終端各個環節入手,建立了17個綜合統計基點縣、9個成本調查點、9個物價調查點、6個大型超市調查點、16個農產品批發市場調查點、10個蔬菜生產者價格調查點為主體的農業市場信息采集網絡,將各方數據匯總整合。最后再將這些數據編印成《新疆主要農產品價格監測周報、月報、季報、年報》、《農產品價格動態》等刊物,指導各地農業部門判斷市場變化。
王勇介紹,有了系統翔實的數據,分析才有據可依。今年新疆主要農產品價格監測工作除了縮短統計周期,以周為單位記錄農產品動態價格外,還增加了進出疆農產品流量統計、出疆農產品主銷地銷量等等農產品流動情況,避免農民扎堆銷售農產品。今后一個時期,我區農產品價格監測機制要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數據分析量,計劃加入疆內主要農產品集散地的交易情況和每日的交易量,用價格和交易量兩套數據分析農產品市場供需情況,還要在現有數據的基礎上,組建一支專業的分析師隊伍,對市場表現的動態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對種植作物前景進行預測評估,指導農民調優種植結構,最終要讓農民知道春天種什么對,秋天賣什么貴。 “大數據”是現代農業的“智慧芯” 張雷
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現代信息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有幾個基本的新特征:一是生產技術的現代化,二是生產組織的現代化,三是市場流通的現代化。其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植入,利用“大數據”來整合農業生產與流通的“全產業鏈”,這是新疆農牧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我區從2013年起加強“大數據”在農業中的應用,積極打造溝通生產、流通、終端消費的“數據鏈”,為全區農業生產打造信息時代的“智慧芯”,正是適應這一時代趨勢的明智之舉。
在信息時代,網絡和數據已經深入到我們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在新疆推動農牧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大數據”的力量,還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們相信,隨著農業“智慧芯”建設的推進,不僅可以幫助農民規避市場風險,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利益,還可以為新疆農業提質增效發揮更大、更廣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