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公司發現,擴大大數據應用范圍時,明智的做法是著眼于整個產品生命周期。
產品開發是高風險的事,進入市場的一大批新產品慘遭挫敗就是佐證。
許多公司在利用大數據,精確定位客戶需求,推出量身定制的新產品,以期提高成功幾率。大數據是說公司可以挖掘分析大量各種信息,以改善下一代產品和服務:呼叫中心服務工單、保修記錄、在線客戶評論、博客、互聯網搜索分析、基于位置的服務等。
著名調研機構Ovum Research的分析師托尼·貝爾(Tony Baer)表示,大數據和產品開發“最易見效”的方面就是客戶情緒分析:公司密切關注社交媒體帖子、Twitter消息及其他在線信息,了解人們的所思所想。
客戶情緒分析基本上將互聯網變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專題小組,以便在各種問題和想法完全被意識到之前,及早發現它們。
網上有人議論一家計算機公司的新筆記本電腦存在過熱的毛病,該公司發現這個預警信號后,認真分析了原因,發現問題原來出在高級用戶將外接顯示器連到筆記本電腦上。這些用戶在這么做時,勢必要關掉屏幕,這就擋住了排風扇,因而導致筆記本電腦過熱。該公司馬上重新設計了筆記本電腦,以解決這個問題。
為舊產品賦予新含義
大多數公司認為,如果結合來自客戶關系管理(CRM)或企業關系管理(ERM)系統等傳統數據源的客戶數據,通過在線監聽收集而來的非結構化數據就能派上最大的用場。
以一家其主打產品銷量出現下降的公司為例。該公司利用客戶情緒分析工具查看自己的Twitter消息和Facebook頁面;發現客戶們特別提到一款新的競爭產品已添加了功能。于是,這家公司分析了CRM記錄,結果發現同一個問題(缺少功能)是退貨的主要原因。它立馬給自己的產品添加了相應功能,銷量也隨之回升。
許多公司有大量的內部數據(現在基本上沒有利用起來)可用來指導創新。高科技智囊團Cyon Research的負責人布拉德·霍爾茨(Brad Holtz)舉了一個假設的例子:航空公司可以從顧客購買機票時選擇座位中獲得大量寶貴信息,比如他們是不是寧可以伸腿空間換取靠窗座位。他說:“如果留意一下顧客如何挑選座位,就會發現一些模式,從而可以建立不同的飛機內部布局。”
呼叫中心可以說是洞察客戶的基礎,是個重要的大數據資源。許多公司在聯絡中心經常記錄下所有的客戶對話。處于領先的公司把那些對話自動轉錄下來,搜尋可能表明需要推出新產品或改進舊產品的常見詞,從而滿足未得到滿足的客戶需求。
基于位置的服務是為舊產品賦予新含義的另一種方式。貝爾提到了汽車保險(放心保)。目前,保險費率是固定的,一方面取決于車主說車子每年要保多少英里。GPS技術可以提供準確信息,了解車主開往何處,這樣保險公司就能提供不同的產品,或者為舊產品確定更合理的價格。
托馬斯·雷德曼(Thomas Redman)著有 《數據驅動:靠最重要的商業資產獲利》(Data Driven: Profiting from Your Most Important Business Asset)一書。他表示,每家公司都需要一個“信息化”戰略,通過積聚更多的數據和信息,提高現有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不管是什么產品,你都可以想方設法讓它實現信息化。一個例子就是醫院病服。智能病服配備有傳感器,可以無線監測病人的血壓、體溫及其他信息,從而提供更有效的醫護服務。” 雷德曼說。
將大數據應用到產品生命周期
不過,將大數據應用到產品創新可不是查看Twitter消息這么簡單。首先,公司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合適的數據上?;魻柎恼f:“許多人沒有認識到,大數據的關鍵不是使用海量數據,而是深入分析數據流,解讀這些海量數據,從中推斷出正確的結論。”
除此之外,將大數據應用到產品創新還需要內部協調達到較高的水平。比如說,客戶服務部和市場營銷部可能都會發現如果結合起來,能讓公司深入了解推出何種新產品和新服務可能比較明智的信息。不過,不同的部門可能有互不兼容的度量標準,所以它們不知道如何輕松地匯集各自擁有的知識。
公司擴大大數據的應用范圍時,常常要重新考慮產品開發的基本方法。貝爾說:“只有公司著眼于整個產品生命周期,才會得到最大的好處。但許多公司之前還沒有考慮過以這種方式來使用數據。”
不過,如果它們這么做,就會發現眾多機會擺在面前。以汽車業為例。霍爾茨說:“曾經一度,我們只分析出現故障后的設備,以便我們能修復。但如果我們著眼于產品生命周期來考慮,就能改變一開始設計產品的方式,從而提高產品在將來的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