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圖”勾勒出了《小時代》觀影群體的微博關鍵詞,他們是一群愛看《非誠勿擾》、喜歡謝霆鋒、“林蕭”的“腦殘粉”。這也是大數據分析常用的手法之一。(資料圖片)
自從有了“大數據”,文化產品從生產、傳播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不同了。營銷環節就不必說了,微博、微信上鋪天蓋地的宣傳已經足夠多。這里就說說生產吧。
過去的文化市場可以說是生產創造消費,生產者提供什么樣的電影、書籍,受眾就看什么。而現在,新媒體給了消費者“話語權”。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用自身的活動數據影響了該生產什么樣的產品。
以去年備受爭議的兩部《小時代》電影為例。聯合出品方樂視影業總裁張昭曾說過,他不僅能說出“小時代”的微博搜索量,他還知道是什么樣的人搜索了《小時代》,針對不同的群體具體怎么做營銷。
張昭的話并非妄言。有人分析新浪微博用戶的“關注明星排行榜”發現,《小時代》觀影群體最關注的TOP50人中,郭敬明(第三)、柯震東(第七)、楊冪(第八)這幾位《小時代》的招牌人物出現在前10位。可以說,這是一部定位極其精準的電影。再加上幾位主創不遺余力的微博、微信營銷,《小時代》的成功幾乎是肯定的。
順道說一句,電影《私人訂制》觀眾關注的明星中,馮小剛排名第十四名,演員白百何、李小璐則壓根兒沒有上榜,這說明演員對目標觀眾沒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后者沒有取得預想的好口碑與高票房,其實也不那么令人意外。看,冷冰冰的數據就這樣催生了熱乎乎的電影,也直勾勾地預測了“神秘”的票房。
說不定,以后的影視劇生產方式就是“私人定制”——先確定目標受眾,選他們喜歡看的小說做劇本,請他們關注的明星、導演來拍攝,再去他們微博里經常提到的地方取景,找他們喜歡的歌手為電影配樂,上他們喜歡看的綜藝節目做宣傳。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不再是藝術,而是純粹的商品。藝術家們能否在精確的受眾需求與自己的藝術追求中找到平衡,讓我們拭目以待。
還有一個好消息,受眾可不光是對文化產品的生產“指手畫腳”,他們也會創造新的商機。他們在微博、微信、社交網站上抒發意見、展示偏好,這些“大數據”在后臺被匯總、分析,形成了購買力。例如,在今年年初舉辦的“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評選活動投票階段,“新浪網”在投票活動頁面中設置入圍圖書的銷售鏈接,短短15天就帶來1.5萬次左右的下單量,成為圖書推薦活動中的“意外收獲”。
可以預見,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更加嫻熟,數據庫更加充實,文化產業還將出現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變化。至于怎么變,還是等著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