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二維碼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我也考察了全國各大城市,但發現在北京上海超市出售的蔬菜上標有的所謂“質量追溯碼”其實是擺擺樣子,明眼的人一看就漏洞百出。
田野餐桌2013年啟動質量追溯系統,每批次每品類都是不同的碼,也是我至今看到唯一能實現蔬菜質量可追溯的企業。并在此基礎上,田野餐桌開始了對農業物聯網的研究與實踐。
安全食材也好,名優土特產也罷,都屬于餐桌文化的一部分,是相當豐富的產業體概念,人類無窮盡對"食欲"的追尋致使
這是一個空間極其龐大、需求極其個性、選擇極其豐富的全產業體,所以任何一個從產品出發的企業或產品都無法真正滿足“餐桌文化”,單槍匹馬的時代要過去了。
我國農業大部分企業仍然保持個體戶、小規模經營的模式,這種傳統落后的經營模式不僅不利于行業規模的擴大,而且限制了行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出自行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和行業未來發展趨勢,農業在移動互聯網思維下的大數據時代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這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一:大家都知道城市人的購物行為和習慣已經被各類超市或市場壟斷,那么我們就需要重新打通一條通往消費者餐桌的道路,那就得讓消費者購物更方便,更放心,更有趣味性,這便是農業O2O模式,但絕對不是簡單的電子商務或者微信營銷。如果誰視微信營銷為神,迷信微信能搞定一切問題,那就真的要出問題了。
其二:農民或者傳統農企的商業意識薄弱,沒有市場的概念,更無品牌的意識,無法有針對性與持續性的包裝與宣傳,更無法接觸到穩定的銷售模式與渠道,導致農產品供應信息的貧乏;在我看來,我國搞的家庭農場純屬扯淡,純屬浪費土地資源,家庭農場只能在市場面前忍氣吞聲,掙著辛苦與收入不對等的血汗錢,靠政府扶持勉強度日,弄不好就成了中國農業改革的試驗品,成了墊腳石!
其三:我們都知道一件商品的流通靠的是三方的行為,購買者、供應者和銷售者,而其中的銷售者是最重要的一環,或者此時此刻我們要將銷售者的概念再次革新。從陰陽虛實角度講,購買者與供應者為實,那么銷售者完全可以用虛擬服務平臺代替,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買賣人”“二道販”的實。大數據平臺便是一個提供供求信息的服務者,通過平臺的帶動,整個市場才逐漸形成并運作起來,數據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就像貨幣或黃金一樣。對數據處理、加工,預測未來趨勢,指導決策的服務,跨行業的業態對接更是價值連城,未來通過“大數據驅動的營銷決策”方能引爆市場。
因此,我們看到了目前農村農產品的尷尬境遇,一方面的需求旺盛,尋找不到貨源,一方面的市場意識薄弱,未能將之放入市場流通。那么誰來做中間者呢?誰來制造這樣的市場并使之活躍起來?相比大家比我更清楚。
所以大數據的應用與管理是農產品未來競爭的主戰場。應當加快無線領域市場營銷提供構建,搶先實現與移動互聯網新市場潛在客戶的無縫對接。以手機APP客戶端作為進入移動互聯網新市場的突破口,構建無線領域市場營銷體系,以個性化
的營銷服務提高消費群體的忠實度和滿意度,是傳統農企制勝未來移動互聯網市場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