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統計,從2010年底至今年三季度末的不足四年時間內,16家上市銀行的股東戶數由831.5萬戶銳減至599.3萬戶,減少了232.2萬戶,降幅高達38.75%。
在A股市場,散戶和機構經常是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從16家上市銀行股東數據來看,散戶股東呈現持續流失態勢,而機構股東則穩中有升。不過,由于機構密集駐扎導致的“互相觀望情緒”,銀行股的成交并不活躍,目前仍集體處于破凈局面。能夠拯救銀行股的,“不是藍籌名牌,而是概念名片”。
“在2013年下半年互聯網金融興起之前,股市資金的最大分流方向就是銀行理財產品。目前互聯網金融也在分流投資資金,銀行股留住散戶股東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了。”市場人士指出。
而機構投資者的態度與散戶不盡相同,但是其“只鼓掌不漲升”。
“銀行股尤其是四大行是很多機構投資者的標配,尤其是對于以藍籌為概念、指數為標的股票型基金來說,銀行股基本上是必須配置的。”市場人士指出。
以四大行為例,截至今年中期(三季報數據中有關機構持股數據的披露不完整),工商銀行共有101家機構入駐,合計持股占比為1.85%;農業銀行則有114家機構入駐,合計持股占比為2.74%;中國銀行吸引了94家機構,合計持股占比為0.41%;建設銀行A股共有89家機構入駐,合計持股占比為1.31%。而2013年中期工農中建四大行的機構合計持股比例分別為1.83%、2.72%、0.45%、1.29%,對比去年中期的數據可以發現,四大行的機構持股比例大多有提升。
上述市場人士表示,“機構雖然將四大行等銀行股作為標配,但是并不力挺,由于參與機構眾多,反倒成了‘三個和尚沒水吃’”。
如果強調銀行的個性來分析可以發現,部分銀行股跑贏了大盤,而這些銀行股已經不僅簡單的將藍籌和績優股作為名片,而是擁有各不相同的概念,例如互聯網金融概念、QFII增持概念、小米手機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