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目前的P2P行業,可以用模式各異,參與者眾多以及監管難以入手這幾個特點來概括。在網貸行業的失序和混沌中,對于一些平臺而言是力爭在這個監管較少的時代盡量做大平臺規模,用成交量帶動平臺人氣,近而培養自己的忠實客戶,而對于另一些有政府和國有企業背景的P2P而言,短期內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風控和業務模式,對于業務規模和流量,由于提供了隱形或者顯性的體制內擔保,因此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相對而言更大。
從P2P這個行業的起源而言,主要是滿足了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在場外的對接,而這種對接在沒有官方介入的情況下,已經通過比較市場化的手段實現了社會融資供需之間的更好匹配。或者說,在利率管制的時代,監管的要求只能停留在幾個監管機構對口的下屬行業之內,而對于監管體系之外的市場化的資金市場而言,既缺乏監管名義,也缺乏管理經驗。
和國外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不同,美國的金融體系,除了銀行業以外,主要是通過依附于銀行的諸多證券化產品和回購,通過對一個融資流程的延伸和不斷的資產與收益權的抵押與回購來實現社會資金的參與。然而,在中國,資產證券化并沒有成為一個很好的金融衍生方式,一來是出于風險控制的考量,二來是出于利率管制和金融業務上的分業監管。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資金參與金融的方式除了管制的銀行以外,只能借道信托、理財、小貸、擔保、委托貸款等場外的,具有影子銀行的通道特色。P2P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資金供需之間的對接方式。
P2P參與主體、模式有哪些?
首先來看看中國P2P的構成結構,從參與主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無任何官方背景,線上,第三方的網上貸款交易平臺,大多數提供保本賠償的承諾,但在規模、實力、資金量、信用審核方式千差萬別。在線上交易經驗和數據征集分析以及風控把握上,各個平臺采用的風控和征信方式也都略有差異。
第二種是有一定政府或者國企背景,如平安陸金所,是專門對接投資者和具體項目融資方的P2P撮合平臺,并由平安旗下擔保公司擔保交易。
第三種是以招行為代表的傳統銀行。利用銀行現有的小微、零售客戶,輔助利用銀行的信貸審核和信用評估方式,把原本線下的信貸交易轉移到P2P的線上,但是從P2P的本質意義而言,銀行P2P大多是委托貸款等關系型業務的線上變現,外溢性較少。
從平臺操作的業務模式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模式:債權擔保模式、項目批發模式、線上業務模式、線下擔保模式、線上線下結合模式以及銀行P2P模式等。
P2P為何開始分化?
相對而言,各種模式,各種參與主體之間所組成的具體P2P平臺,在中國目前的社會信用機制中的融資效果和風控安全機制是有所不同的。受制于中國數據信用經驗不足,社會信用有效違約追溯力不足以及各個信用體系之間的孤島隔離狀況,想在中國的本土上進行完全線上的,只對于點對點的個人P2P業務,實際上具有較大的市場風險。也就是說,純粹依靠數據處理分析來實現風險控制能力的P2P平臺,除非能夠獲得極其廣闊的數據源和個人征信資料,以及非常強大的征信分析工具,不然是很難開展沒有任何擔保的線上P2P業務。
在這種比較尷尬的情況之下,大多數P2P平臺實際上是在線上的P2P本質概念和線下的傳統信用征信之間做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例如,資金來源于線上,而項目則來源于線下,原因就在于很多P2P平臺是由線下的小貸、擔保、融資公司設立的,本身具有比較充實的線下風控經驗。因此在平臺設立初期,通過這種O2O的方式來進行P2P業務的發展是具有較好的可行性的。
所以,目前的情況是,P2P行業在發展趨勢上出現了模式上的分化。一類是主要做線上業務的,但是單筆金額較小,也有利于風控把握和小額的追償,違約成本較低。這類平臺以學習國外的本質P2P業務為目的,希望通過社交、電商、搜索的流量導入,通過大量的長尾效應來實現P2P的逆襲;第二類是上述的O2O業務,也就是通過線上資金和線下項目之間的匹配來實現資金供需的平衡,其目的在于利用自身的優勢線下風控能力和資源來進行更多的線上資金導入,做大規模;第三類是純粹做線下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線下,項目來源也主要是線下,而線上的平臺只不過是做一個P2P的外在表現,并沒有起到很好的線上中介作用。這種方式等于是用P2P的殼來實現了線下的資金供需。
P2P的兩極化?
由于各個平臺所掌握的信貸融資需求的項目不同,各自所熟悉的細分行業不同,平臺運營者的經營能力不同,以及提供隱性的擔保程度的不同,各個平臺在出現模式運營上分化的同時,也在呈現出P2P市場競爭上的兩極化。
當然,目前的兩極化還相對不是特別明顯,還達不到“馬太效應”的效果,最明顯的表現是一些有國有企業和大金融集團做背后資源支撐的P2P平臺,獲得了較大的市場關注和投資者認可之后,由于具備了更好的擔保能力和風控能力,成為了目前P2P市場中的主要參與者。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國內P2P機構已經達到500-600余家,而這一行業為個人提供的貸款總量,到今年一季度末已接近1200億元,一季度貸款量同比增幅高達59%,發展可謂神速;另一現象則是,由于市場監管空缺和無序競爭以及出現的惡意詐騙、圈錢等現象,這個行業去年已經有多達100家機構或破產倒閉,或卷款逃跑,一時間,P2P市場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但是,對于陸金所等具有大金融集團背景的平臺而言,卻能逆勢上揚,上演中國P2P中的一枝獨秀。目前,平安陸金所市場交易規模已排名全球第三,在國內市場份額已占到近50%。甚至有內部人士透露,平安有意將其名列全球第三的P2P網上借貸業務陸金所分拆上市,美國一家P2P研究機構甚至都已經為其計算好融資規模和估值模式。
所以,個人認為,在目前金融改革的推進過程中,一旦出現了經濟波動和行業周期性風險,P2P的行業承受能力將出現較大的差異性,這也正是P2P兩極化的一種外在表現。純粹民間、第三方的P2P公司相對而言在市場占有和資產安全性上弱于國有力量擔保的平臺,如平安集團和國家開發銀行下屬的幾個P2P平臺。在日后的發展趨勢上,有國有企業和資源背景作為支撐的P2P,在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上,將占有更大的優勢,而一般的P2P平臺,則會在自己的細分市場中建立行業優勢,在規模和速度之間保持一個相對的平衡。也就是說,一個是往大而全的路線走,用傳統金融資源做大P2P規模,建立全行業的經驗;另一個是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做好小而美的突破,兩者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