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東委員一直是一位低調的學者,很少出現在記者面前。這一次,他一反常態,接受了多家媒體的集體采訪,原因何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人工智能”一詞,并首次提出“智能+”。人工智能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賦能實體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人工智能正在讓不少既有崗位從業者面臨被取代的風險,但也正在催生一大批嶄新的就業崗位。”張雨東委員介紹,民進中央的一份重點提案就關注了這樣一個問題——人工智能可能帶來就業結構巨變。
這份名為《關于系統制定人工智能影響就業供需的應對策略》的提案指出,人工智能及其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減弱了勞動力對土地和資本的依賴,催生平臺型就業、創業型就業熱潮以及諸多新型就業崗位,正在加速推動就業結構發生巨變。提案提出,要根據未來人工智能新技術的發展,加強就業失業動態監測,完善失業預警機制,還要及時出臺新的就業政策,適時引導就業結構合理調整。
張雨東委員指出,盡管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后,科技進步為社會創造的就業崗位都遠多于它“殺死”的過時職位,但是歐洲工業革命的經驗表明,這個轉變過程是極其痛苦的,人口從鄉村大量涌入城市工廠,引發持續動蕩,各國政府花費了上百年時間構建新的教育、就業和福利體系,才最終完成這種轉變。
“當前科技進步和傳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我們必須提前籌謀、抓緊行動,做好迎接就業結構發生巨變的準備。”張雨東委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