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與北京、武漢、廣州、西安、深圳五地教科院所等單位,聯合發布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裝備、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裝備配備方案、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南(3-8年級)和中小學人工智能學生用書(3-8年級)等四項研究成果,以期解決當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面臨的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教研部門共同參與的頂層設計和聯動、缺少智能裝備支撐等難點問題。據了解,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裝備包括人工智能應用軟件、編程平臺和智能機器人搭建模塊三大主要部分。
60多年前美國達特茅斯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工智能正式成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隨著硬件、軟件、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工智能已從過去高牆深院的研究演變成為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技術引擎。
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青少年時期是興趣養成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曹志祥表示,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對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研究前沿的認知水平,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活,加深對人工智能所蘊含的技術思想和技術原理的理解,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激發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樹立投身人工智能事業的志向。“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既是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更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
當前,世界各國都將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力爭搶佔技術制高點。在我國,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發展人工智能的各項政策引導下,人工智能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不少高校紛紛設立人工智能學院,創設人工智能專業。在基礎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教育也開始得到重視,不少地方也積極探索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中小學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和教材不斷涌現。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國范圍內推出了十幾種中小學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教程或教材。這些課程和教材開發思路各有不同,也各具特色。從使用對象來說,有的面向全學段,覆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到職業教育,有的專門針對初中或高中某一階段,有的則定位於服務家庭和社會機構﹔從開發思路來說,有的注重與科學和信息技術國家課程的銜接,有的主要圍繞技術路線突出實踐活動﹔從內容上來說,有的以大數據為核心內容,有的側重編程,有的重點突出某一項或某幾項人工智能的技術體驗。這些有益的前期探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效推動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
為促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朝著更加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普惠化的方向發展,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實踐性、綜合性、發展性,2018年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聯合五地教科院所共同發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項目”,並得到了北京市教育技術設備中心、武漢市教育局條件裝備處、廣州市教育基建和裝備中心、深圳教育信息技術中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