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技術如何強大,價值引導、人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獨特價值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取代。
但是,我們必須思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面向未來,教師應該如何“武裝”自己,我們又該給教師什么樣的保障和支撐。
教育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51.38萬所,在校生2.7億人,專任教師1626.89萬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7)》對城鎮單位的就業統計,從不同行業的對比來看,1.8億城鎮就業人口中有1729.2萬人從事教育行業,也就是說,教育行業吸納了接近10%的城鎮就業人口。在19個行業類別中,教育從業人員的數量僅次于建筑業、制造業,教育行業成為城鎮就業的第三大行業。
1.未來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
教育資源的投入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加強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教育硬件條件;一個是加強教育服務內容的建設,提升教育的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隨著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這明確地指出了未來教育投入的一個重點方向。
教師是教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需要依靠大量教育從業者特別是專職教師能力的提升。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夠從很多重復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而從事更多有創新性的教學設計和準備工作;教師能夠通過大數據記錄的學習行為了解學生的發展過程和對學生情感、智力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教師能夠通過更先進的科技連接校園與社會,把生活與學習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師能夠通過科技的載體更有效地啟發學生的心智,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等。
學生面臨的是一個技術密集的社會,教師也是一樣,因此,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而言,技術密集帶來的不僅僅是對勞動力工作機會的替代,更有對從業者素質提升的要求。人才的高度決定了行業發展的高度,技術改變了知識的存儲和傳遞的載體,但是無法替代知識創新的內驅動力;技術改變了陪伴的方式和時間,但是無法替代價值引導和情感發展。
因此,教育未來需要的不是更少的教師,而是更多掌握了現代教學技術、教學理念、諳熟學習科學和兒童成長規律的教師。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行業,教育也面臨這種升級,即從勞動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的產業升級。
2.在價值引導和人格塑造方面,教師的作用完全不可替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了教育的目標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從教育的使命反思教育的全過程,可以更加清晰地定位教師在其中的作用——價值引導、人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如果說在傳遞知識、鍛煉能力方面,科學技術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在價值引導和人格塑造方面,教師的作用則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培養學生成為“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離不開教師的付出,需要教師從一個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變成一個化育人心的教育家。教育評價的導向正在不斷優化,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人的健康成才,而不是追求分數和文憑。篩選固然存在,但是考試的意義更在于診斷和改進。過程性評價、多元評價等概念的操作化要求教師從對教育結果的關注轉向對教育過程的關注,從對單一指標的關注轉向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而這些對教師自身的德行、責任感、教育觀念等都產生了新的要求,需要有勝任力的教師隊伍支撐。
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待遇反映了教育的投入水平,可以預測其教育發展的水平。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7)》的統計,城鎮公辦學校或教育機構的從業者的平均工資在19個行業中排名第8,僅處于中等水平;民辦學?;蚪逃龣C構的平均工資,在19個行業中排名第14,而在我國教育體系中,三分之一的學校都是民辦學校。雖然教師工資只是教師待遇的一方面,教師職業的吸引力遠不止于此,但是如果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保障,何以吸引優秀的人才進入教育行業,教育行業何談從勞動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的產業升級和跨越。
3.未來的教育不再僅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而更是人才密集型的行業
當前教育的業態正在發生多個方向的變化,教育行業內部也在重新洗牌,其人力資源正在傳統學校、新型學校、培訓機構、教育科技公司等更多樣化的組織中流動,這對傳統學校師資的勝任力、穩定性、可獲得性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如民辦學校由于用人機制靈活,更加市場化,所以民辦學校中反映的一些現象可能具有典型性,未來也可能影響更大范圍的公立學校。教育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學校教育服務供給的繁盛,借助學校的平臺效應,教育科技企業將服務、課程補丁式地輸入中小學。這些教育服務提供者背后有專業的研發團隊,其提供的課程和服務往往更具有前沿性,是眾多普通中小學的教師沒有精力和能力研發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學校教師的角色從教學的實施者變成教學的組織者,因此,教師崗位的能力要求發生了變化,具有教研能力的教師離開教學崗位,開始創業,專注于課程的研究和開發,從教學者變成了服務商。一些大型的課外培訓機構的“中央廚房”教研模式本質上也符合這一思想,讓教研更專業和精致,讓教學更標準和精確。同樣由于教育行業內部分工更加精細,組織更多樣化,越來越多優異的人會向更高收益更高附加值的崗位流動。無論是名師還是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收入較高的培訓機構和部分新型學校成為吸納創業和就業的重要主體,所以傳統學校存在著優質人力資本存量和潛在人力資本增量流失的風險。
教師是教育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投入因素,教師素質是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變量。從學生的價值形成到品德養成,從知識掌握到能力塑造都需要教師的示范、陪伴和指引。所以,如果說教育升級的1.0版本是辦學硬件的升級,那么教育升級的2.0版本就應該是教師素質的升級,未來的教育不再僅僅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而應是人才密集型的行業。未來更需要具有研究精神的名師,還是具有標準化執行力的教書匠?在不同學段、類型、特點的教育組織中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教育從來都是在一定質量基礎上體現個性化。只有更多優秀的人才被教育行業所吸納,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