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三類AI概念之中,喬丹教授最感興趣的是II,也就是智能基礎設施。在接受微信公眾號“機器之心”采訪時,喬丹教授談了他對智能基礎設施的深入思考。
喬丹教授拿物聯網打比方說,目前參與物聯網的工程師,關注的問題只有一個,“給每一樣東西賦予一個IP地址,讓它可以連接到某個網絡上”。但是,喬丹教授覺得,智能基礎設施不應該只關注“聯網”,更應該關注“聯網”之后,怎樣在不同事物之間進行數據傳遞,怎樣利用利用數據進行推理,并將所有事物看成一個基于數據流的整體的知識網絡。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喬丹教授說,思考這個問題的角度應該是,誰是這個系統中的參與者?以及他們如何參與到這個系統中?目前來看,網約車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并不完整的、有限的智能基礎設施系統。網約車是一個雙邊交通系統,司機和乘客從不同的App登錄,需求方的乘客看到供給方司機的情況,然后出價。由于有更多的數據,也更清楚雙邊的偏好,網約車的適應性更強,但局限也很大,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問題。但如果市場互動能和推薦系統結合,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喬丹教授舉了一個推薦系統和市場互動的例子:在餐廳老板和食客的雙邊關系中,如果一個人在晚餐的時候走在街上打開一個App,表示這個人有興趣找餐廳吃飯,App如果知道這個人的位置和口味,就可以把“潛在客戶”的信息告訴相關餐廳,那些還有座位的餐廳了解了基本情況之后,可以用折扣等方式對潛在客戶“競價”。這樣,一個雙邊市場就形成了,用戶可以選擇接受或者拒絕,而餐廳從用戶的行為中更了解用戶,如果用戶多去幾次這家餐廳,他們就建立起了一種聯系。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很開心,因為他享受了折扣,吃到了滿意的食物,并且和餐廳建立了聯系。餐廳也很開心,因為餐廳充分利用了資源,并且有了一個喜歡自己的客戶。而這個過程中并沒有一個復雜的、超級智能的中樞系統,只有數以百萬計的實體,這些實體每天進行巨量的數據交換和分布式的決策。不管是飲食、娛樂還是交通,城市的任何服務都能以這種形式進行。
總之,喬丹教授認為,這是一個允許數據充分流動、偏好充分表達的市場。人們應該對這個概念有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