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課堂:顛覆傳統學習過程
“知識傳輸的過程從傳統的課堂上轉移到上課前,學生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個性化學習;而傳統的學生知識內化過程從課下轉移到了課上,學生和老師可以討論、探究、反思,由學生來主講、演示。”在日前于北京舉行的2018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峰會上,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
鐘秉林認為,互聯網技術、知識數字化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促進了教育觀念的轉變和體制創新。未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將顛覆傳統教學過程,促使教師的角色發生轉型,教師要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與學生形成新型的學習伙伴關系。
“互聯網正在重構學習。”好未來教育創始人兼CEO張邦鑫舉例說,在現在的課堂上,通過人工智能輔助,許多課堂行為都能轉化為老師的教學參考。比如“一道題有多少學生舉手搶答”“哪些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哪些學生需要被關注”等數據,都能實時幫助老師改進教學。
激發創造:緊跟時代的“必修課”
在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的“AI+夢想空間”人工智能實驗室,孩子們有的在與機器人進行象棋對戰,有的正用自己編程設計的指令讓機器人舞蹈。
“人工智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設立這個‘AI+夢想空間’是想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全新的學習方式,帶來開創性思維,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與時代接軌,更快地融入社會。”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執行校長張文峰說。
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到《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人工智能也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新課標中列為選擇性必修課。
西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楊鴻武認為,處于智能時代的風口浪尖,孩子們必須了解并適應智能社會的學習、生活與工作環境。在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技術與工程素養教育,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是緊跟時代步伐的必然要求。
助力改革:規劃從專業到職業的選擇路徑
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不僅推動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學生未來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
正在推進的新高考改革鼓勵考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規劃選擇考試科目,考生的自主選擇權更大。然而,不少學生卻因為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哪門學科而苦惱。
科大訊飛及北京師范大學測評專業團隊針對這一問題研究設計了高中生涯測評量表,從成績、潛能、興趣三個維度剖析學生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及大數據建模分析,為學生提供全面科學的分析結果,助力科學選科。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常雪亮介紹,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可給予孩子們科學有效的指導,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同時多維度了解大學與專業,從而對未來的學習、職業,乃至人生作出清晰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