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論壇設置的《智能網聯汽車與交通》專題分論壇,邀請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運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余貴珍,發表基于特定區域環境下無人駕駛思考的主題演講。作為北京踏歌智行科技首席科學家,余貴珍通過分享自身以對市場的充分考察,為無人駕駛技術產業化指出運營方向并提供方案。以下梳理余教授的部分觀點:
人工智能算法工具不是無人駕駛的“萬能藥”
對于近日行業討論的人工智能存在的問題,余教授在無人駕駛實踐后認為,人工智能具有以下鮮明的優勢:
1、人工智能解決環境的感知問題,人工智能的圖像處理能力非常強,通過深度學習能力,可以提高識別到99%,甚至更高!如Mobileye提供的智能行車預警系統,通過針對最具危險性的因素進行識別,建立自身技術壁壘。
2、人工智能解決復雜駕駛路況的決策問題,舉例如五道口,在十字路口的駕駛決策將可以拆分出上萬種決策,實驗無法窮盡。而通過人工智能的增強學習,掌握最優決策后,再應用到無人駕駛技術內,可以達到較高決策能力。
3、對于過去未知世界,人工智能的深度遷移學習也開始解決很多問題。
針對人工智能應用到無人駕駛領域,余教授建議盡量用在點的研究上,對于整個無人駕駛系統都采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規避黑盒導致的安全不確定性。
特定區域無人駕駛商機已經到來
針對無人駕駛實現量產商用問題,余貴珍教授認為核心是三大挑戰:路權、用戶心理、復雜環境;路權很好理解,目前無人駕駛沒有法律支持,不可上路因此無法量產。其次,無人駕駛無法提供高安全可靠性,即使用戶從無人駕駛車旁邊路過都是被看做有危險性。復雜環境如上所說,類似人多車多的道路情況非常多,尤其在中國,需要海量實驗驗證,無法短時解決。
而在特殊區域場景下,如固定線路的無人駕駛:礦區運輸、車間物流運輸、碼頭港口運輸;惡劣環境的無人駕駛:道路工程碾壓、危險運輸;汽車測試的無人駕駛:AEB測試、可靠性實驗、碰撞實驗等。這些場景有著巨大市場需求,并且規避了上文的三大挑戰。
據初步預估,僅礦區運輸方面,有著20-40萬輛車的市場需求,通過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幫助這些車在人力和安全上做到最優,這也是余教授合作的北京踏歌智行科技切入的藍海。
真正量產的無人駕駛技術
本周,百度通過AI開發者大會公布了基于特定園區的商用大巴車,自稱是率先全球實現L4級別的無人駕駛量產車。但從第18屆COTA會后采訪余貴珍教授獲悉,在無人駕駛技術的解決方案上看,讓無人駕駛量產車上路,北京踏歌智行科技早已經走在前面。
在余貴珍教授的采訪中了解到,踏歌智行自2016年成立,通過大力研發自動駕駛機器人,獲得自動駕駛機器人自動駕駛控制相關的十余項發明專利,同時,為了監控自動駕駛機器人的控制效果及安全反饋,在自動駕駛機器控制基礎上增加了多項保障性發明專利,相當于一個機器人控制車輛,多維度的機器人進行安全監督,為自動駕駛提供雙保險。
通過對特殊區域自動駕駛的市場探索,踏歌智行已經獲得數十家企業合作,如在礦區環境:北方股份、同力重工、山東臨工等;在汽車測試方向:上汽通用汽車;工程機械方向的XCMG徐工集團;物流及軌道交通方面的有東風汽車、交控科技、風神物流、江鈴汽車等,可謂收獲豐富。
當問起立足特定區域的無人駕駛細分市場原因,余教授認為,無人駕駛技術發展一定是分步發展,而在開放的社會公共交通環境下的無人駕駛市場成熟,相比特定區域還有5-10年的距離,無人駕駛技術不管在提升傳統行業效率效能上,還是解放人在危險繁重的工程駕駛方面價值巨大,希望得到社會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