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出現了一個熱詞叫“人工智能”。上周六,中教君也通過語音討論,征集了廣大用戶對“人工智能+教育”這個話題的看法,大家積極參與討論。沒錯,人工智能已經不單是一門遙遠的技術,而是逐漸深入我們的生活,甚至跟孩子未來的教育環境息息相關。
但是,中教君也發現,人工智能卻令一些家長感覺心慌慌,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孩子需要有什么素養來適應?自己又能為孩子做點啥?
別急,今天中教君就跟您一起來看看,在人工智能時代下,你家孩子都需要哪幾種能力?
這5種能力,看你家孩子有沒有?
人工智能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什么挑戰?它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獻言建策,關注人工智能為教育帶來的改變。
下面中教君就要給各位家長劃重點啦!未來教育長啥樣?機遇挑戰都有啥?這幾種能力,在“人工智能”時代可是非常重要的呀:
自主學習能力——不再被“牽著鼻子走”,學習更憑主動性
用戶@渠清如許說:“信息時代,更需要培養孩子們快而準地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對信息進行接收,甚至被牽著鼻子走。”
陳女士家有二寶。今年小女兒已經上初中了,她明顯地感受到了兩個孩子學校教育的不同。大女兒上學時全班同學的作業都是一樣的,做完后還需要家長檢查簽字,陳女士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把不會的題標出來,課上沒講一定記得單獨問老師。”而小女兒的作業則更多需要在電腦上完成,不僅如此,有的作業系統還會規定時間,提交后就可以看到分數和答案分析,還會有錯題知識點的鞏固練習,甚至會根據孩子作業的情況,生成一套適合這位孩子的作業題。“甚至連家長收到的成績單都不僅只有分數那么簡單,各種折線圖、走勢圖,孩子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一目了然。”陳女士十分感慨。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傳統的學校教育無法真正做到對每個孩子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帶來了這樣的機會,通過跟蹤記錄學生的所有學習過程,發現學習的難點、重點所在,從而幫助學生及時調節學習過程,量身定制學習計劃。”
你看,人工智能能為孩子定制學習內容。但并不是說,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能由人工智能來解決。有研究者發現,一旦人工智能普及,在學習上行動力不強的孩子,會更加被動。那些在學習上具有主動性和自律性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根據人工智能反饋的計劃一步一步執行,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對學習的興趣、更長遠的進步,形成良性循環。而缺乏學習自主性的孩子很可能對學習任務敷衍了事,惡性循環。
創新實踐能力——這個時代什么最值錢,當然是“創新”
在用戶留言中,提到“創新”二字的占了很大比例,比如用戶@夢燚夕說:“人工智能時代,更要具備創新思維。”用戶@SEIF說:“創新能力與思考能力,這是人工智能無法模擬與代替的。”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將成為機器的使用者,一些重復性、純知識性的記憶將變得相對沒有那么重要,強大思維的作用也就此顯現。人工智能時代,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一系列機器無法具備的核心素養和能力,而不是簡單獲取知識。“當機器實現了海量存儲記憶,學校教育如果依然只重視簡單的知識傳授,讓學生背熟公式、年代等,那么我們已經落后了。死記硬背、大量刷題,機器肯定會秒殺人類。”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表示。
怎樣培養孩子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據中教君所知,過去的這個寒假很多學校在作業上開展實驗。西寧市城西區古城臺小學今年便“放了大招”,在網上建起了“古城臺小學假期作業超市”。“貨架上”有當小導演為家人或小伙伴拍攝完整視頻、幫大人計算年貨開支、制作年俗文化思維導圖、制定壓歲錢使用方案等特色作業。
不同于傳統的鞏固知識和機械記憶,這些活動都需要學生積極動腦。據老師介紹,學生只需要根據興趣選擇,但每個作業都沒有標準答案,他們的想法和創意才是最重要的。
奇思異想是孩子創造思維的源泉,豐富的想象力能激發孩子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東西。因此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更應該支持孩子主動探究行為,引導其自行分析解決問題,真正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特有知識、技能與方法,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合理的價值觀、強大的創新思維能力等,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終身學習”的基礎性前提。
其次,孩子們的學習要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形成個性化的知識體系,而不只是適用于所有人的標準化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做到終身發展。
數據分析能力——從數據里面看出“門道”,各個行業都需要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不止一位代表委員提出讓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學習人工智能知識,提高自身競爭力。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曉明說:“計算思維能夠幫助人們把看似復雜的問題轉變成相對簡單的問題。培養計算思維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更強的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
就在今年新學期開始沒多久,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同學們就迎來了自己別樣的科學素質教育課。小學生們坐在互動教室里正在進行電腦編程和人工智能教育,一個個圖形化的程序模塊從孩子們的電腦屏幕上搭建起來。通過圖形化編程工具講述了遺傳算法,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知識,這些抽象的內容憑借游戲化的教學過程與圖形化編程的表現形式得以在中小學課堂上展開。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的“人工智能進課堂”在選課平臺開放后,不到兩小時就迅速滿員。雖然不懂編程語言,但在圖形化的界面中,用點擊拖拽的便捷操作方式,學生同樣可以深度學習技術,進行AI模型的設計生產。
實際上,無論將來您的孩子打算從事什么職業,無論他們對于編程知道是否感興趣,了解一點數據分析的能力都是必要的。計算思維如同形象思維、邏輯思維一樣,應該成為每個人必備的思維方式。
家長有必要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和了解未他們未來生活的重要媒介,并培養與之相適應的數據分析能力以及計算思維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認識自己、了解自身特點的孩子更容易脫穎而出
用戶@暖陽怡心說:“不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什么狀態,作為孩子都不能失掉做人、生活、學習、工作……的好本質。”
人工智能帶來的一大改變就是資源的極大豐富。面對超載的信息和紛繁的選擇,那些能夠認識自己、了解自身特點的孩子更容易脫穎而出。認識自己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同樣不可忽視。
人工智能就十分注重對孩子自身的關注。據媒體報道,2016年12月27日,中關村第一小學引入“中國智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胖。當天,中關村一小五年級8班的30多名孩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巍的帶領下,與呆萌的機器人“小胖”進行互動。在40分鐘的互動講課環節中,孩子們被機器人小胖的英語跟讀、投影播放、自建地圖等“能力”迷住了,七嘴八舌地和小胖互動。
小胖是進化者機器人公司為孩子打造的家庭服務型機器人,不僅已經可以順暢實現同孩子的對話,甚至還可以通過孩子給他下達的命令,加深對孩子行為習慣和喜愛的認知,可以真正聽懂并理解孩子的心情。并且通過在日后的互動中增加或減少相應內容比重,起到孩子行為培養的作用。
過去,家長常關注孩子一件事做得好不好,現在家長更應該幫助孩子明確自己想要做什么。人工智能時代則不怕你膽子大,就怕你沒想法。在個性化學習時代,如果孩子能夠清楚自己的特點和未來目標,就能讓數據和信息為自己服務,更好地利用這個時代的資源。
家長首先要讓孩子面對自己:我是誰?我會做什么?我該做什么?這些初步的探索與整理,都有助于尋找孩子的資源與發展優勢,好為日后定位。
人的一生很長,人的成長更是一個美麗的旅程,在瞬息萬變的社會我們應該拋棄過去一成不變的思維。既然不知道未來怎樣,那么不如讓孩子認清自己、做真正擅長的事。
情感處理能力——一種“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能力
用戶@風行說:“未來的社會是一個能力競爭的社會,我認為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包括情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在10年內,老師70%的教學內容會被機器取代。涉及情感的教學內容則無法被取代。”教育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培養,軟技能也是不容忽視的教育內容,以考察記憶力來評判個人能力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每個孩子自身都潛藏著在某些方面的天賦。例如:有的孩子天生具備繪畫天賦,那就從小培養他們繪畫的能力;有的孩子出生就手長腳長,那么就培養他們的舞蹈能力;有的孩子有很強的動手能力,那么不妨帶他們上一些手工課程。
人工智能時代,家長不僅要關注人工智能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便利,更應該看到在面對人工智能時,哪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情感處理能力、深度交流能力、感知能力、創造力、創新和洞察力、領導力、組織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等,這更多的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品質。
要知道,情感處理能力只能在日常中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只能在和人的不斷相處中體驗,而創造力只能在嘗試中感悟。所以,家長應該抱以開放的心態,給孩子獨立性和寬松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從小多接觸、多了解,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自如的應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
老師家長們,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專家系統……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科技名詞,已經真的從專業實驗室逐步走進了中小學校園;你曾經以為“遙遠”的“人工智能”其實來到了。
人工智能并不可怕,但我們要順勢而為,讓孩子的成長能夠真正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