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使得移動數據流量正在以難以估量的速度激增。為了有效緩解流量壓力、持續推動移動通信業務的發展,全球越來越多的運營商選擇大力發展無線局域網(WLAN)。而隨著WLAN部署規模的日漸擴大,隨著蜂窩網技術的演進發展,WLAN與蜂窩網的融合趨勢也開始呈現并正在朝著更廣、更深、更遠的方向推進。
無線局域網(WLAN)和蜂窩移動通信網(簡稱蜂窩網)是當前全球應用廣泛的兩項無線通信技術。WLAN主要針對個人消費電子市場、家庭和企業的寬帶無線接入市場。蜂窩網主要針對電信運營商市場,面向公眾提供移動通信服務。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不僅給蜂窩網造成了巨大的流量壓力,也使蜂窩運營商陷入了高投入、低產出的經營困境,為有效緩解流量壓力和降低經營成本,蜂窩運營商紛紛大規模發展WLAN,從而推動二者走向廣泛、深入融合。
流量激增促雙網融合
移動數據業務量爆發式增長,正在給蜂窩運營商帶來流量與經營的雙重挑戰。隨著移動互聯網爆發式增長,全球移動數據流量正以10倍于語音的速度迅速增長,愛立信、DoCoMo等多家公司預測未來10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將增長500~1000倍。面對快速增長的移動數據流量,3G的吞吐量遠遠不夠,而且3G數據業務投入產出比很低,運營商大規模投入未能帶來收入的明顯增加,運營商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同時,由于LTE尚處于產業發展初期,距離大規模成熟商用還有較長時間,而且運營商在3G階段已投入巨大,近期也難以對LTE實現大規模投入。因此,運營商迫切需要其他更高吞吐量、更低成本的技術手段,以緩解蜂窩網在流量與經營上面臨的巨大壓力。
隨著移動數據業務向室內集中,運營商開始采用WLAN為蜂窩網分流。人們對移動數據業務的使用習慣決定了大部分移動數據業務發生在室內熱點地區,而且多數都是互聯網業務,不需要很高的移動性和服務質量(QoS)。WLAN恰恰是針對這一場景設計的,并且具有高吞吐、低成本、使用方便、應用普及等優勢,非常適合為蜂窩網提供數據分流。為了緩解蜂窩網流量和經營上的壓力,國內外蜂窩運營商紛紛大規模建設Wi-Fi熱點。例如,美國運營商AT&T向其用戶提供非常優惠甚至免費的Wi-Fi接入,引導數據流量從3G網絡轉移至Wi-Fi,2011年AT&T全球可用Wi-Fi熱點已達19萬個,全年Wi-Fi連接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2億次。
與此同時,非蜂窩智能終端也正在推動Wi-Fi移動熱點的快速發展。大量具有Wi-Fi功能的智能終端不具備蜂窩移動通信功能(如多數筆記本電腦、部分平板電腦及iPod等個人數據終端),用戶迫切希望這些終端也可以實現移動上網。采用蜂窩網作為回傳鏈路的Wi-Fi移動熱點(也稱MiFi)能夠利用Wi-Fi網絡將這些終端轉接至蜂窩網,使其能夠像智能手機一樣使用移動數據業務。MiFi實現了用戶和運營商之間的雙贏。一方面,用戶能夠方便地使用多個終端共享便捷的移動數據業務;另一方面,運營商通過MiFi增加了終端數量,擴展了移動數據業務量,因而也能增加收入,并且用戶使用MiFi其實就是在使用蜂窩網數據業務,也不會像使用普通Wi-Fi一樣無節制地消耗流量。不過,大量使用MiFi還是會加劇蜂窩網流量壓力,運營商應及時部署WLAN熱點進行分流,或直接提升蜂窩網容量。
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
蜂窩運營商加大力度部署WLAN熱點,以便更好地應對持續增長的移動數據流量。2011年,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先后宣布,將在未來2~3年內將各自的WLAN熱點數增加到100萬個,中國聯通也已制定了規模龐大的WLAN發展計劃。目前,WLAN的主要工作頻段(2.4GHz頻段)的使用已趨于飽和,運營商大量布網(特別是多家運營商重疊布網)導致干擾問題日益突出。為緩解這一問題,運營商一方面將逐步啟用其他可用頻段(如5GHz頻段);另一方面,運營商還將積極探索WLAN共建共享,不僅可以避免重疊覆蓋、減小頻率干擾,還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和擴大網絡覆蓋范圍。
蜂窩運營商還積極開展Wi-Fi漫游業務,在更大范圍內為用戶提供便捷的Wi-Fi數據業務。一方面,無線寬帶聯盟(WBA)在全球運營商之間推廣Wi-Fi全球漫游業務,國內外主流蜂窩運營商(如中國移動、AT&T、NTT DoCoMo等)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蜂窩運營商之間也簽署雙邊的Wi-Fi漫游協議,共享Wi-Fi網絡資源,比如:2011年中國電信已與AT&T、臺灣地區中華電信分別簽署Wi-Fi漫游協議。全球蜂窩運營商開展Wi-Fi漫游業務將推動WLAN與蜂窩網業務更廣泛深入的融合。
有效盈利模式也成為蜂窩運營商積極探索的方向,以推動WLAN業務的可持續發展。由于用戶傾向于免費使用WLAN,運營商為了吸引用戶使用,一般采取免費或打包贈送的模式。因此,WLAN目前只是運營商降低成本的一種手段,并沒有有效的盈利模式。為了實現WLAN業務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蜂窩運營商也在積極探索有效的盈利模式,將WLAN與蜂窩網以及其他業務深度結合,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新業務,特別是與無線城市、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相關的新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WLAN與LTE將繼續融合發展。盡管LTE的吞吐量比3G有大幅提高,但面對爆發式增長的移動數據流量和降低運營成本的雙重壓力,仍然難以滿足運營商業務開展的要求。從吞吐量上來看,WLAN與LTE相比仍有明顯優勢,仍可為LTE網絡提供分流。從成本上來看,蜂窩網技術和產業特點決定了LTE的綜合成本仍將大大高于WLAN,采用WLAN進行分流依然是降低LTE網絡運營成本的有效方式。
為了更好地滿足業務發展需求,WLAN與蜂窩網技術正在從高層和底層融合逐步走向深入融合。
高層融合——WLAN與蜂窩網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網絡,高層融合的主要目的是讓二者能夠更好地互聯互通。IEEE專門制定了WLAN與蜂窩網等外部網絡互聯互通的技術標準802.11u。Wi-Fi聯盟與WBA聯盟基于802.11u提出了Hotspot 2.0和下一代熱點(NGH)技術,可實現蜂窩網與Wi-Fi網絡之間的無縫流量切換和跨網漫游。3GPP也提出了I-WLAN、MAPCON、IFOM、ANDSF等一系列WLAN與3GPP網絡互聯互通的技術標準。
底層融合——WLAN與蜂窩網底層技術決定了各自的基本技術特點:WLAN技術體制簡單,接入靈活,成本低,建網和維護容易;蜂窩網支持廣域覆蓋和高速移動,傳輸效率高,QoS有保障,易于管理控制。目前,業界正在積極探索二者在底層技術的深層次融合,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
目前,在強大市場需求的推動下,WLAN與蜂窩網產業逐漸走向全方位融合。在芯片方面,傳統的蜂窩芯片廠商和WLAN芯片廠商紛紛向對方領域拓展,以提供完整的“蜂窩+WLAN”芯片解決方案。近日,高通收購Atheros、聯發科收購Ralink、英特爾收購英飛凌等事件足以證明這種趨勢不可阻擋。在終端方面,WLAN已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Wi-Fi移動熱點逐漸成為智能手機的必備功能,部分智能手機和上網卡已開始支持3G和WLAN之間的自動切換。在網絡方面,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提供完整的“蜂窩網+WLAN”解決方案,實現WLAN和蜂窩網站址與配套資源共享,不僅方便網絡部署、運營、管理和維護,也可節約大量開支。
由此可見,在移動數據業務量快速增長的有力推動下,WLAN與蜂窩網走向廣泛深入融合已是未來趨勢,二者的融合將會對WLAN和蜂窩網的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并由此形成巨大的市場機遇。我國產業界應牢牢把握這一重要發展機遇,積極開展WLAN與蜂窩網融合技術創新、標準化、產業化和應用推廣等工作,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力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