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周時間內,國內航司基本都已經陸續開放航班使用手機,潛力巨大的空中WiFi市場或許從此被解鎖,但商業變現之路怎么走,仍考驗著航司們的思維。
對于航司來說,空中開放使用手機,當然不是只為了滿足旅客拍拍照、看看視頻。基于手機的流量入口激增,一場空中WiFi的軍備競賽已經正式開始,航司機隊紛紛觸網。
去年,我國民航完成旅客運輸5 。52億人次,同比2016年的4.8億人次增長約15%,按照2.5小時的平均飛行時間計算,我國民航旅客飛行總時長達到13.8億小時,這里面有多少“黃金”待挖,航司都不能視而不見。
喜人的是,航司和運營商逐漸加強合作,空中WiFi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但背后的生意經該如何運作,是引入廣告商付費,還是正式向旅客收費,國內航司還沒有探索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收費道路,商業變現仍然待解。
國際上的大型航企,空中WiFi一般采用比較明確的收費模式,以擁多條洲際航線、大量寬體客機的阿聯酋航空為例,目前其空中WiFi前20M B為免費體驗,超出后每150M B收費9.99美元,也可以直接預訂500MB流量,收費為15.99美元,常旅客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優惠。達美航空的收費則視乎航程,北美航段為16美元每次,長距離的國際航班28美元,另有月卡、年卡優惠。最早推出空中WiFi服務之一的美聯航,則主要按照時長收費,只是在不同區域、不同航班上收費略有不同,一般為數美元一個小時。
相比起簡單粗暴的收費,國內航司目前都還沒有推出具體收費方案,而是以有限的免費申請體驗為主。筆者查閱東航官網了解到,目前其對機上WiFi的價格描述為“價值258元”,且每個航班上限100個名額,顯然,這也是航司出于成本考慮的前提下,提供有限的服務。
不過,聯想到隨著航司正在聯合運營商加大布局,三大運營商都已經取得取得相關通訊許可,機上WiFi的越發普及、成本進一步攤薄是可以預期的,旅客可以在更多航線、更多機型上都能享受到WiFi服務。比如,東航已經在全部遠程國際航線和166條國內重點商務航線提供Wi- Fi服務,這一規模仍將逐步變大,九元航空也在737-800的窄體機機隊上接入Wi- Fi,也表明旅客以后可以在更多窄體機上見到WiFi服務。
關于航司空中WiFi服務的商業模式探索,目前也有了許多設想。
首先最易實現的,就是根據航段、時間、艙位、流量包等維度來進行收費,這也是目前國際上主流的收費方式,價格折合人民幣在數十元到兩百多元不等;其次,航司出行產品也可以得到延伸,旅客可以預訂接機、酒店以及其他旅游產品,當然機上紀念品、免稅品的購買通過WiFi也更易實現;再者,就是與內容合作伙伴,開展在閱讀、音樂、視頻、游戲的合作,以及與社交、電商等平臺的合作,尋找廣告主進行埋單,發揮我們在移動支付以及電子商務方面的優勢,這點也被認為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實際上,在東航的一些Wi- Fi航班上,在登錄頁面上已經看到一些廣告主的身影。
雖然一系列的商業變現設想很美好,但決定用戶機上WiFi體驗的,還是取決于網絡接入的技術以及帶寬,很多媒體以及筆者本人都曾多次對現階段國內航司的機上Wi- Fi進行體驗,從體驗來說,只能說“勉強夠用”,甚至在某些時段收發信息也不大順暢。而這還是在用戶規模處于爆發前的體驗,隨著用戶激增,空中WiFi的使用規則,都需要繼續制定,比如阿航就建議旅客不能看流媒體視頻,不要發送照片,不要使用瀏覽器而是用A PP等。這也不難理解,在速度有限的情況下,國外航司普遍避免“大鍋飯”,而是把有限的流量提供給付費人群,優先保證付費者的上網體驗,營收模式較為直接。
到底是引入廣告主付費,旅客“吃”空中WiFi免費“大鍋飯”,還是為了保證連接質量,采取并不低廉的收費,都需要航司與合作伙伴進一步思考。畢竟每架WiFi航班動輒數百萬元的改裝費,以及運營商頻段的龐大租賃費,都倒逼航司不可能讓免費午餐持續太久,空中WiFi的商業模式的探索,顯然已經迫在眉睫。
一直以來,賣機票之外的輔業收入,都是國內航司的弱項,在空中WiFi的市場打開后,如何實現流量變現,提高輔業收入,在種種噱頭之下,似乎仍缺少一把萬能鑰匙。現階段大型航司謹慎而行,而小型航司仍要在飛機改裝上加把勁,但歸根到底,只有服務與內容足夠優質,廣告主與旅客本身才會為空中WiFi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