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曾經一度被稱為最后的網絡信息孤島。隨著移動通信和衛星通信等技術的發展,機載WiFi的普及讓旅客在空中網上沖浪、刷微博、聊微信成為可能。繼東航、海航、南航等多家航空公司陸續宣布為空中使用手機“解禁”之后,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以下簡稱國航)也于1月21日零時起,在國航實際承運航班上允許使用部分便攜式電子設備。至此,國內13家航空公司公布了“空中開機”時間。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航企機上WiFi服務雖處于試行階段,暫沒有向乘客進行收費,但未來可實踐的商業模式有很多,比如與電商合作等。機上WiFi服務會顯著提高乘客體驗,今后將成為僅次于機票價格和航班時刻影響乘客選擇航司的最重要因素。
“打電話”短期難實現
1月19日,國航官方微博發布通知稱,自北京時間2018年1月21日零時起,乘客可在國航實際承運航班上使用便攜式電子設備(簡稱PED)。
值得注意的是,有體驗乘客反映空中WiFi的網速差強人意,微信文字聊天尚可,但發送圖片和視頻十分緩慢。對此,民航專家林智杰表示乃技術限制所致。
“目前主流的機上互聯網解決方案有兩種:一是通過地面的基站,二是通過衛星。”林智杰稱,這兩種模式中,目前航空公司廣泛使用的主流技術帶寬都不太夠用,只能支持一架飛機大約30至50個人同時上網,而且只能是輕度使用,大家同時觀看流媒體等大流量的操作肯定難以滿足。
空地聯網使用WiFi上網,意味著要對飛機進行相應的改造。有業內人士就和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一套機載WiFi系統大概300萬元-400萬元,加上改裝的工程費用、適航取證、軟件平臺、運維、技術支持等,成本約700萬元左右。相比窄體飛機3億元-5億元的售價,航企搭載機載WiFi設備的價格約占到整個飛機成本的5%。
然而,上述人士表示,盡管為實現“空地互聯”航企投入成本不菲,但航企可借此成為新的增值點,提高乘客體驗的同時,嘗試通過機票折扣調整、引入個性化服務提供商、與電商企業合作等方式實現商業成功,這也是對航空公司經營模式和創新思路的考驗。
如今在飛機上已可以使用PED,未來在飛機上是否能夠撥打電話?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從技術角度講,打電話也可以實現,但成本高且牽涉到與三大運營商的利益分配問題。
“機上打電話需要將機上通信帶寬與傳輸速率提高幾十上百倍,并將通信衛星或ATG基站與地面網絡進行融合,還要做機上話音傳輸的優化以及手機芯片算法升級,成本很高。”此外,上述人士還表示,由于目前機艙沒有基站設備,如果不關閉手機或接打電話,手機尋找基站的最大功率信號將會對飛機敏感的通信導航系統造成影響,安全隱患大。
機載互聯網業務風口在即
需求和提升空間也從側面昭示著商機和掘金點。《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早在空中開機政策放開前,這個號稱規模過千億元的市場就已吸引到國內外企業前來布局。如去年,中國聯通就和航美傳媒合資成立了聯通航美。
此外,相比國外航企按設備流量、按月以及按小時等眾多計費模式,我國航企目前機上網絡產品基本全部免費,未來“藍海”前景廣闊。
有調查報告表明,航空公司通過機上WiFi服務創造的輔助收入,有四個主要收入來源:一是WiFi服務使用費;二是電子商務與目的地購物;三是廣告付費收入;四是優質內容,包括直播內容、付費視頻等。
事實上,在油價回升,客貨收益持續波動的情況下,包括機載互聯網業務在內的非航業務收入將成為航空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考量,這對于目前商業開發能力普遍偏弱的中國航企而言既是機會也是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