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之前,有朋友告訴記者,韓國的WIFI(無線網)就像泡菜一樣,哪兒都有。在現代社會,“有衣同穿,有飯同吃”已不足以讓人感到幸福,但“有WIFI同用”,或許更能讓人感到溫暖。到了韓國,記者還真看到了夢想照進現實的一幕,的確是處處有WIFI,但遺憾的是WIFI“中看不中用”—只有付費才能享受到這一便利。
韓國科技的動人之處,是可以切實融入人們的生活。從一出機場開始,便能看到游客們在幾家通信商的柜臺前排起長龍,通過網上預約租借手機和移動WIFI的人,能以更優惠的價格獲取在韓國“通信無障礙”的便利,而從高效的辦事效率可以看出,這樣為外國旅客提供便利的服務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即便語言不通,走出機場打車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把地址遞給司機,出租車上的導航儀便能迅速規劃出科學路線,和司機交流都顯得多余。即便乘坐公交車,站臺上實時顯示每輛車行進的位置,也能讓人體會到科技帶來的便捷。這些在韓國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正是這個國家以科技聞名真正的內涵,或許,也是韓國人不需要在語言方面下功夫的原因。
但本屆亞運會開賽后,記者的體驗卻和之前的好印象有了很大出入。偌大的主新聞中心,一進門便能看到一張白紙上清晰標明WIFI的用戶名和密碼,但很多記者在網絡上暢行無阻了不到一天,電腦右下角的那個黃色小叉就開始頻繁出現,到最后幾天,幾乎完全看不到組委會公布的賬號出現。志愿者的解釋是“用的人太多,正在積極調試”,但需要網絡保障的記者只能加入網線爭奪戰。
很多勢單力薄的記者紛紛晉升“土豪”行列,租借隨身WIFI開展工作,偶爾還能憑借告知他人WIFI密碼建立不少人際關系,成為眾人簇擁的對象。由于不同通信公司的隨身WIFI密碼命名都有統一的方式,一些記者開始耍起小聰明,樂此不疲地破譯著身邊能搜到的WIFI密碼,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韓國WIFI全覆蓋的幸福狀態。但背著隨身WIFI的記者也不甘心總當“冤大頭”,發現網絡慢了也知道隨時修改密碼,正如錢包里的錢少了就知道該節約一樣。于是,想省錢的記者發現自己的“聰明才智”遇到了重重壁壘,“密碼不對”的尷尬讓人開始重新恢復到用人情“蹭網”的狀態。有記者在無奈中煲出一碗心靈雞湯:科技的發達和人際交流,很多時候呈現反向延伸,“有飯同吃”有時候還真不如“有WIFI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