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并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中,高科技犯罪也應運而生,電話、短信、網絡等電信詐騙活動在我國發(fā)展蔓延,詐騙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令人防不勝防:“來電任意顯”詐騙來勢洶洶,可謂是令人不寒而栗,“連警察的電話都能偽裝,簡直是不可思議!問題太嚴重了!”“冒充銀行的電話能騙錢, 騙子居然能隨便冒充市長專線、公安、銀行專用號碼,太牛了,加上騙子制造緊張氣氛,誰能分辨得出真假?”5月24日《楚天都市報》報道,今年4月下旬,家住武昌東湖路的申女士接到陌生來電,稱她卷入一樁“大案”。對方一番恐嚇之下,她像中了魔似的,分兩次給騙子匯去75萬元。當她準備再匯30萬元時,被轄區(qū)派出所民警制止。
人們對頻頻發(fā)生的電信詐騙活動由此而增加恐怖感,缺乏安全感,并對此深惡痛絕,紛紛要求有關部門進行嚴厲打擊,否則會引發(fā)新的信任危機。毋庸置疑,這些詐騙行為嚴重擾亂了通信來往的互信基礎,甚至威脅到公安部門等政府機關對外公布的聯(lián)系方式的公信力。
武漢市“防范電信詐騙語音提示平臺”已在今年2月份試運行,3月份正式開通,運行4個月來效果十分明顯,每月回撥上萬次,全市電信詐騙警情下降約一半(7月24日《楚天都市報》)。此次運行“防范電信詐騙語音提示平臺”,四個月讓“000”開頭的境外網絡電話引發(fā)的詐騙警情降幅超過90%,效果顯著。這也讓我們看到,對于電信詐騙,公安、電信等部門并非束手無策。人們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在經過詐騙電話中詐騙者或威脅,或利誘的花言巧語后,如果缺乏防范心理,許多人往往都會“中了魔一般”,在冷靜地思考問題之前,錢就轉進了犯罪分子的賬號。此時如果通過警方的語音提示平臺,給可能的受騙者來個“醍醐灌頂”,自然就會讓電信詐騙犯罪無處遁形,無計可施。
當然, 打擊電信詐騙,不光是公安機關的責任,電信運營商也責無旁貸。不管多么“天衣無縫”的電信詐騙行為,也必須通過運營商這個平臺進行。比如說“吸費電話”,詐騙者撥一下電話即掛,等你回撥過去時,就會被扣費——這個扣費,不通過運營商顯然不能實現(xiàn)。所以,電信運營商應主動承擔起責任來,與公安機關聯(lián)合打擊電信詐騙行為,積極開發(fā)語音防范提示平臺,平時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市民防范電信詐騙的能力。 由于電信網與互聯(lián)網的融合,非法開展網絡電話和犯罪分子利用網上非法軟件進行短信、電話詐騙的活動日益猖獗,如何有效管理,需要相關部門配合進行綜合治理。
法律、規(guī)范往往滯后于科技的發(fā)展,這是正常現(xiàn)象,也合乎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但法律、規(guī)范相對科技發(fā)展滯后越久,滋生的問題就越多、越嚴重。這除了對立法部門、制定規(guī)范的管理部門提出更高的效率要求外,也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在法規(guī)空白期內“拾遺補漏”,及時采取應急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堵塞漏洞,盡可能減輕其危害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