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講的題目就是5G與物聯網,為什么要用5G,我們是不是從一個更寬闊行業的角度來看待5G?第一個,我們通信業這幾十年的發展,第一個階段就是移動語音,到了一定程度十幾年前開始下降了,到了一定階段移動語音又下降了,最近兩年來,三大運營商采用流量運營的方式,現在馬上判斷明后年到頂了。
再往下怎么辦?行業要發展,有幾百萬人就業,國家也要發展。流量瓶頸明后年到頭了怎么辦,電信運營商在焦慮,上游設備廠家在焦慮,再上游的元器件廠商也在焦慮,政府也焦慮。所以出現了一個5G,能不能把這個流量經營下降的趨勢流轉回來了,能不能找到5G的殺手锏業務,如果找不到殺手锏業務,趨勢,大家也看到了,往下走,肯定是必然往下走,這是不希望看到的,誰都不希望看到,沒有人愿意。如果能夠找到5G殺手锏業務就能夠往上翹,還可以起來一波,如果都不是這個情況,按照常規來說,有可能是平的,慢慢地往下降。
到底會發生什么趨勢,現在全行業,包括政府、企業都寄希望于5G,能不能拉起又一波發展的高潮。下面就來說5G的驅動力,大家看到我分析主要是這么兩個,一個是業務,業務說來說去將是兩個驅動力,一個是移動互聯網,說到底就是流量,沒什么新鮮的,就是流量增加十倍、幾十倍,這個肯定是第一驅動力,能夠在眼前的三五年看到的主要驅動力。
第二個驅動力就是物聯網,這是大家喊得很久了,寄予極高期望的,一會我專門講到這個,這是改變了1G、2G、3G、4G整個生態根本性的變化,就是物聯網。第二大驅動力就是網絡,我們一直喊網絡架構重構,在國內也喊了兩三年了,但是看不到太大的動靜,為什么呢?因為實際的投資已經見頂了,8000億投下去了,不可能再投8000億,沒希望了,希望在哪兒?寄托于5G,5G是一個全新的東西,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網絡架構,一會我講一下這個。
最下面就是商業模式,我們1G、2G、3G、4G這個運營模式大家很清楚,花大力氣建網然后開展業務,這個到5G難以為繼了,我們有很多創新的模式出現,所以從宏觀來說,就這么三個驅動力,一個是業務驅動,一個是網絡驅動,一個是商業模式驅動。
5G跟4G主要的技術差別,大家都不斷地問這個問題,我這里總結這么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技術,剛才講到了,這是網絡架構的一個徹底的重構,我完全可以采用最新的架構,第二個就是性能全面的提高,速率提高20倍,時延降低20倍,用戶連接密度提高10倍,這是個全面的提升。
第二個重要的市場,這個變化很大。市場從1G、2G、3G、4G都是以人為中心,現在終于轉向了萬物互聯這樣一個新的中心,這是一個極大的轉變,大家看到了1G到4G,用戶數不過幾十億,但是到了萬物互聯那時候的連接速度就不是百億量級,就是千億量級,這是巨大的轉變,從1G到4G,都是以人為中心的消費市場。
從5G開始,除了消費市場以外,要開始轉向工業互聯網等垂直行業,這是個很大的一個轉變,無論是用戶對象,對網絡性能的要求,它的價值,特別是價值。一個用戶價值現在頂多40塊錢就到頭了,將來的垂直行業價值,大家寄予以更高的期望,能不能做到,這是另外一回事。商業模式剛才說過了,各種各樣的方式,網絡、眾籌、共享、頻譜、開放、能力開放包括計費模式都會發生重要的變化。當然這些東西都是在探討之中,因為5G并沒有真的實施,各行各業都寄予極大的期望。
網絡架構重構是根本,剛才我已經說到了,4G投資已經下去了,8000個億,幾大運營商,還有什么機會?沒有機會了,全局性的機會沒有了,只有局部的創新的機會。從封閉的架構,1234都是封閉架構,到5G開始是開放的架構,這也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5G整體的網絡架構是云化的,這個在4G也做不到的。著名的就是三朵云,控制云、轉發云、接入云,這是新的架構,真正的網絡重構的目的。
還有一個5G核心網架構也很重要,內部一個封閉的架構,只有到了5G開始轉向IT架構,簡單的很,什么原來我們每增加一個功能互操作起碼搞3到4個禮拜,你想幾百個功能要搞多長時間,現在不用了,有了IT架構是個母線,一個信息發過去,大家收到以后回答一個就完了,立刻就升級了,消除了大量誤操作的負擔。5G承載網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CU、DU、AAU三層重構,也是為了適應新的不同業務發展業務的需要,我簡單總結了這么幾個架構,一個整體架構的云化,一個核心網架構的IT化,還有一個承載網的三層架構的重構。第二個是網絡性能,這張圖大家可能看了很多了,各種各樣性能都發生變化,最重要速率長了20倍,時延降低了20倍,連接提高了10倍。場景,現在ITU5G白皮書總結了四個場景,一個是移動寬帶的場景,這是未來的三五年主要是這個。
第二個是大規模連接場景,就是MMTS,這是中后期的發力點,就是物聯網,這是真正5G的特征,寄大希望的5G。最后一個叫高可靠短時延的場景URLLC,這是寄予猴王的特色業務。說句老實話,真正的5G業務,有特色的就這么一個,這是一個唯一現在沒有的,能不能基于,承擔大家的厚望。
大家認為5G最大的驅動力,誰都沒想到的,根本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就是短時延,這是唯一特色的東西,到底能不能帶來收入,這是另外一回事。寄希望于垂直行業的,原來是消費行業,原來是ARPU,現在普及率已經到了109%了,200、300不可能的,ARPU又在往下降,你怎么辦,很重要是消費市場已經飽和了,這ARPU今年上半年下降了51%,遠遠超過國家給我們的全年下降50%的指標,流量即將見頂,價格戰導致提前結束。
我們比西方發達國家提前兩年開打了不限流量的價格戰,一下子把未來的紅利給提前吃掉了,為什么我們很快明后年就見頂了呢?原來還可以持續幾年的,現在這價格戰一打沒希望了,提前透支了。垂直應用巨大,剛才說了,一個連接數可以到幾百、上千億,服務對象轉向了垂直行業,車聯網、工業互聯網、價值希望是很高的。服務質量,有根本性的變化,你想想你給車聯網服務,你的服務質量要可靠性,可靠性不高撞車了死人了,高可靠、低時延都是一毫秒級的時延,時間一長這兩個車就撞了,就是根本性的變化。
這是剛才我說到的2018年的一個調查,調查了幾百名很重要的人物,現在看得出來,第一認為受益的行業就是汽車,包括自動駕駛、輔助駕駛等等,制造業是第二個,第三個是健康業,第四個是傳媒和游戲,第五個是交通,除了汽車以外的其他的長途運輸這些。再下面第六個是公用事業。第七個公共安全,列了這么十一個行業是5G最重要受益的行業,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展開講了。物聯網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并成為5G的發力點,這是我第二點要講的。
八年前,我還在中國電信時候,我們搞了一個叫做中國電信物聯網的近期發展策略,當時有一個判斷,那個時候是很危險的,大家都不認可的,現在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2010年,這是一個薄利、小眾碎片化市場,是中餐,不是麥當勞。運營商,大家知道就是麥當勞,希望一年賣個四五十億的麥當勞,很少的幾個產品,但是這是個中餐,中餐一下子兩千多種口味,這個還得了,跟運營商的基因是不吻合的,所以這是八年前的判斷。
8年后,現在新的判斷是什么?基本特征沒有變,但是發展的條件具備了,即使是中餐也需要差異化,需要有特點,你不可能一個公司什么都去做,這360行,你只能選擇幾種對你最有優勢的,最符合你基因的東西來做。
但是不管怎么說物聯網已經開始有了新的發展的條件,8年前不具備這些條件的,物聯網的發展態勢,首先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推動物聯網進入了實質性發展的新階段,工信部信通院的兩年前的一個調查結果,這兩年肯定又有新的發展了,一個傳感器下降了54%,處理器下降了98%,帶寬價格下降了97%,模組智能化持續進步,射頻、基帶控制的集成,而且整個的智能化是大大不一樣了,越來越強。聯網技術不斷突破,從短期的無線通訊、WIFI、藍牙等等,到2G、3G、4G,再發展到低功率的廣域網。
云計算的普及為物聯網的規模發展提供了平臺,有了一個快速擴展的平臺。大數據和AI有效釋放了物聯網數據潛在的價值,原來這個價值沒有很好的發覺,現在終于有了這樣一個好的技術。市場機遇,一個是產業智能化升級和消費市場這樣兩個大市場,工業制造的智能化升級,從需求端,第二個從消費市場萬物互聯也大大擴展了消費的,你像家居,每家都有幾十個家具,連接數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支持,各國政府政策和資金不斷加強,我們國家也是,從國家層面,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到各個省的層面都是非常重視物聯網的發展。
生態鏈的布局,全面展開了芯片和模組、云平臺操作方面的部署。物聯網的平臺成為競爭的高地,物聯網有四種不同的平臺,我這兒主要講的是四種通用的平臺,發展方向,由封閉的垂直一體化,走向開放的水平化。這都是任何技術發展必然的趨勢。
2017年是全球物聯網發展的元年。這是我統計物聯網含傳感器全物聯網的產業鏈,大家看最大的一塊應用服務45%,這一塊剛剛起步,最大的一塊市場,第二塊是終端和傳感器。第三塊是應用使用平臺,這一塊也是剛剛開始,第四塊是網絡連接,這一塊主要是運營商,但是很遺憾,我們盡管發展這么快,大家看,我們國家物聯網的連接收入不到1%,我們去年統計下來,三大運營商收入不到100個億,但是三大運營商總規模1.3萬億,理論上還有10倍的增長空間,另外還有統計不到14%,10%是一個很大的空間。
物聯網接入技術也是討論很多的,一個是NBIOT,一個是EMTC,一個是LORa,SiGfox,目前短距離的連接技術主要是靠wifi、藍牙,蜂窩技術還不是很多,我們物聯網廣域連接市場,這個ARPU要值。NBIOT再節氣EMTC,盡管比LORa后發了幾年,使得運營商具有可達性、可用性、移動性和規模性空前中低速高質量物聯網承載,LORa早發了幾年,成本比較低,有天然的優勢,這是不可否定的,但是作為大的行業,作為全產業鏈的東西,我個人認為還是NBIOT更有希望可達性沒有人可以超過它,可用性、移動性、規模性都不是其他技術能夠比的。
當然它也有很多的問題,發展中要面對一系列挑戰,我就不展開了。5G的技術研發路線要有重大的變化,5G已經成為政府和國家戰略很重要的部分,已經成為國家間博弈,拉動投資,引領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發展新經濟的基礎性平臺,這個地位很高,發展新經濟的基礎性平臺。從制造業的角度來說,設備、元器件、芯片供應商,希望借助5G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增強市場,維系發展和轉型。運營商餓了,下面活不了,叫苦連天。工程設計、集成、施工、運維,下面不建基站,他們就沒活干了。
軟件和IT廠家希望能夠重塑市場格局,打破市場,打破傳統的設備制造商一統天下,分得它應有的份額,資本市場,你看了半天,這是一個難得的確定的巨大的投資機遇。大家看來看去,說白了,很多東西都是泡沫,只有5G很清楚。
大家盡管有爭論,但是萬億級是沒有爭論的,再考慮它的帶動系數,那就是4萬億級,這是個非常確定難得的一個機遇,所以專門投資界有一個圈叫5G,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馬上就會導致股票的漲停跌停,非常敏感。運營商的地位比較奇特,因為它不投資別人就全完了,他出于增長轉型的考慮必須要投,你不投未來也沒希望,但是又擔憂投資回報,什么東西能把5G巨大投資拉回來,誰也看不清楚,所以他也很擔憂。這個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大家對這個態度,大家看到。
投資回報,需要新的思路,歷史慣性一直是靠用戶數持續發展和流量的收入,前者剛才說了,已經普及到109了,也指望不上再怎么增長了,后者流量收入馬上明后年就見頂了,也沒希望了,沒有出路了怎么辦?第二,5G的投入巨大,基站數至少是4G的2到3倍,當然跟我們國家的頻譜規定有關系,如果按照國家新的頻譜策略出現的話,有可能這個數比這個還會小一點,因為頻譜往下降了,頻譜越高基站數越高。基站的單價至少是4G的2倍,多天線,現在4G是T64,現在才2天線、4天線,一下變成64天線,這個難度、成本肯定要大幅度上升。
功耗至少是4G的5倍,投資至少是1.5倍。5G必須有新的業務和新的收入來源,用戶數巨大,但是ARPU極低,去年三家運營商加起來不到100億,三家運營商收入加起來1.3萬億,不到1%,離這個期望值大大不夠,也不到生態鏈的1%,那么大個生態圈不到1%,運營商收入的1%,生態鏈的1%,高可靠低延時的新業務,這是唯一5G的新業務,但是什么時候能夠真的付諸實施,什么時候有大量的垂直用戶來用它,它的收益怎么樣,這都是未知的,都是需要我們去努力的,其他潛在垂直行業的應用。
技術研發路線要轉型,過去我搞了一輩子科研了,從一畢業開始就搞科研,那個時候都還是滿腔熱血,但是過去我們這么多年來一條主線集成創新,確實很成功,使得我們國家科技發展上升速度非常快,1G、2G、3G、4G,確實運營商各個方面的指標都列在世界前列了,但是到了現在已經沒有現存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借鑒,所以必須轉向自主研發和開發研發并舉新的途徑。
過去我們可以撿便宜,人家付了幾百億學費,用不著付了,現在得我們自己付這個學費。通用核心技術的高地,難以回避,國際形勢的變化,給拿來主義敲響警鐘,通用核心技術必須逐一克服。原來我們認為通用核心技術可以現成拿來就用,CPU、GPU、DSP,多痛快,但是現在看起來這個局面已經不復存在了,我這里面列了一堆,CPU、GPU、射頻攻防、數據庫、高端服務器、光電芯片制造等等,我們的缺陷短板不是一個兩個,是一群,所以差距還是很大的,這個差距絕對不是一年兩年,甚至也不是十年能夠趕得上的,恐怕要準備幾十年。
資金和人才缺一不可,資金,民間的國家的投入。人才是更大的短板,因為這種技術培養的人才,不是說靠幾年就能趕上的,像芯片企業,這些搞具體工藝的,全世界每一個環節的專家,也就十來個,這都是培養了20年以上的積累起來的經驗,所以說資金跟人才都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