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五年里,我們已經完成了災難恢復模式的轉換,從傳統磁帶方式轉變為以云為重心。這種激進的中心轉移不僅影響了磁帶行業,還迫使供應商和備份應用開發商一起向云模式轉型。
這種轉變并不徹底,磁帶仍未消失——至少現在仍然如此。但是災難恢復/備份市場一片混亂,每一個小訂單都會有許多廠商競爭。
同時,災難恢復所需要防護的威脅類型也在不斷改變。勒索軟件變得越來越復雜,有能力攻擊備份映像的威脅已經誕生。移動設備正日益成為企業的日常工具,但是終端備份遠遠不夠普及,這就曝露出呈指數增長的巨大攻擊面。
那么,我們應該預期在未來五年內災難恢復模式會發生哪些轉變?
供應商的并購將導致可供選擇的備份應用程序減少,災難恢復模式會有更一致的焦點。主要供應商將擁有技術標準的選擇權,而較小的公司還得繼續為生存和市場地位而努力。
勒索將攻擊將通過更多途徑展開。
攻擊檢測能力將會得到改善,在阻止勒索代碼進入系統和對數據損壞的早期發現(金絲雀程序)兩方面同時增強。
自動化的工具能夠嚴控對存儲的訪問并限制訪問窗口,從而有效限制勒索軟件的攻擊面。
對終端的接近連續的備份保護將成為常規備份方法。利用能標識故障節點的檢測工具,恢復操作將變得快速和有針對性。
最佳供應商將提供漏洞評估工具,以確定數據中心或法人實體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守護。
一套基于云計算的備份和災難恢復模型將成為所有數據中心的標準,滿足病毒、系統故障或勒索軟件多種狀況下快速恢復的需求。具體而言:
因為需要更頻繁地塊速訪問大型備份映像的小部分指定內容,基于磁盤或SSD的備份將得到普及,甚至在云中也是如此。
由于和通常的存儲池備份工具差異明顯,用于云災難恢復的存儲池備份模式將催生新的備份工具。
公共云備份將成為常態,驅使管理員們在公共云上保存數據的主副本。
軟件定義存儲技術將有能力感知數據的外延標記,實現災難恢復/備份/最終擦除任務的數據驅動,遠勝現在非常有受限的控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