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然而,信息化過程中,有些企業盡管知道“漁”的重要,卻往往只學了“魚竿”,而忘了釣魚的方法,以為只要有了“魚竿”,企業就可以高枕無憂,獲得源源不斷的利潤,豈不知“魚竿”只是皮毛,釣魚的方法才至關重要。在“魚漁論”的博弈中,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真的“漁”了嗎?
一次,我應客戶邀請演示ERP功能,盡管演示很成功,然而在演示完后,與他們的治理職員進行交流的時候,卻發現他們公司治理混亂,部分之間職責不清:沒有確定的操縱流程,沒有確定的表單格式,甚至沒有明確的權限分配……其企業治理狀況可見一斑。
老板也對ERP布滿了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們一家客戶上了ERP后,企業治理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我們也想通過上ERP,解決現在公司治理混亂,丟單嚴重的題目。”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有了ERP就什么都有了”,在他的眼里ERP儼然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在我們的信息化實踐過程中也曾經不止一次的碰到這樣的情況,固然看似可笑,但卻是中國的信息化所無法避免的。把所有的希看寄托在一套軟件上的信息化“萬能論”,讓我們的企業紛紛墜進對信息化理解的誤區。豈不知ERP只是一個治理的工具,要想獲得真正的實施效果,還要靠企業職員素質和治理水平的同步提升。
“魚”與“漁”經常輕易區分,“漁”=“魚竿”的錯誤理解卻往往讓處于信息化起步階段的企業事與愿違。信息化是實現治理提升的手段,卻不是全部的治理提升,在完善內部治理的同時,實施信息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RP必須的四項課前預備
ERP是牽扯到企業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實施時間長、牽扯層面多,并滲透進企業治理機制的深層。因此,企業治理水平的高低對ERP的實施效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實施ERP前,做好必要的課前預備在所難免。
預備一:讓員工接受先進治理理念
讓沒有ERP概念的人實施ERP就比如讓不會開車的人坐在駕駛座上。ERP中的先進治理模型和理論,往往讓第一次接觸到它的人,無所適從。MRP運算,高級排程等模型,就像陌生的汽車馬達讓這些初學的新手布滿了畏懼。
在上ERP之前,企業要事先把一些先進的治理方法導進到企業實際治理中往,讓員工逐漸熟悉并認可這種先進的治理思想,才能為接受ERP奠定基礎。我們可以嘗試對一些中層治理職員進行一些培訓,讓他們對現在流行的一些現代治理模型有較深的熟悉,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公司實際加以運用。
預備二:避免操縱上的“自由主義”
有位前輩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們上ERP就要把員工當作幼兒園的孩子,教他們一是一,二是二的做事。ERP的功能和流程都是定義好的,按部就班的操縱才能帶來精準的數據,亂耍小聰明只能把事情搞糟。
企業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一批貨急等著要出,車都在門口了,就差倉庫治理員打單放行,卻偏偏碰到倉庫治理員臨時外出。企業為了保證貨物的發運周期往往“特事特辦”,先放行再說。然而,反映在ERP系統里,倉庫卻是有這批貨。及時正確的反應企業的物料資源是ERP的強項,然而這種“特事特辦”,卻往往導致賬庫不符,很難實現物料的精確治理。
說、寫、做一致,是ERP基本的要求。把要說的和要做的記錄下來,當作制度執行下往,到了實際操縱的時候,才能有章可循。在上ERP之前,企業需要自我審閱,員工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規章制度?尤其是中層治理職員,是否能夠嚴格按制度來治理手下的員工?假如做不到這一點,企業恐怕只能先從基礎治理開始,制止住員工工作中的“自由主義”才好。
預備三:做好基礎資料積累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放進往的是垃圾,出來的盡不會是黃金。ERP成功的基礎是要有完整、精確的基礎資料,如物料清單、訂貨提前期、損耗率等信息。這些信息的收集與校準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特別是損耗率、工序等數據,通常需要經過2-3年的收集、測試、修正才能取得較正確的數據。
一些企業,平時根本不重視這方面的信息積累,等上ERP的時候,才臨時抱佛腳,短時間湊上來的數據往往由于誤差太大,不僅不能為企業提供幫助,反而更輕易對企業造成損失。因此,在上ERP之前,可以先咨詢一下顧問公司,要預備哪些基礎數據。若發現有些基礎數據預備不全或者不正確,應及時積累,萬不可到了上ERP的時候才臨時搜集。
預備四:規范流程不僅僅是實施的事情
ERP的流程重組向來是用戶和廠商最頭疼的題目,一般情況下,企業實施ERP往往在實施過程中才進行流程重組,實在在上ERP之前有目的的進行流程的規范工作,能夠為ERP的順利實施提供更大幫助。
在流程不規范的情況下,貿然上ERP往往導致兩極化:其一,徹底破壞現有流程,進行革命性的重組,導致ERP實施受到巨大阻力;其二,進行大量的個性化開發,讓ERP來適應企業的治理模式,往往讓ERP的實施陷進時間和投進的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