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CEO 羅睿蘭
米開朗基羅說:塑像本來就在石頭中,我只是把不要的部分去掉。
2016年剛開年沒有一周,IBM宣布進行了郭士納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結構調整。這次調整,將在大數據時代,非常明確的形成IBM新的三大部門——全球行業事業集團、整合認知解決方案集團以及云計算集團。
IBM這次組織結構大調整,將形成一只最鋒利的“鑿子”,把不需要的數據都去掉,讓隱藏在大數據里的“算法”顯現出來。沒錯,你可以說IBM正從轉型為一家云計算公司到轉型為一家認知計算公司。但我要再往前推理一步:IBM要成為一家提供算法和算法咨詢的公司。
我認為,IBM正在試圖尋找和創造那個“終極算法”,然后去創造基于算法的自動化“服務”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咨詢”。IBM正在把咨詢服務推進到下一個階段:大數據時代的自動化認知咨詢服務。在這個階段,服務由程序以自動化的方式執行,咨詢由人工智能算法提供。
一句話,算法正在統治世界。
那么,什么叫“終極算法”?華盛頓大學教授Pedro Domingos在2015年新書《終極算法》中這樣描述:“終極算法”就是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自動發現和創造其它所有算法的“主算法”。換句話說,如果“上帝”有一個算法,那么“終極算法”就是所有算法的“上帝”。
在《黑客帝國》里,“終極算法”就是Matrix——母體。
為什么還需要司機?只要能掌握足夠多的數據,一臺計算機就能駕駛汽車。為什么還需要醫生?只要能掌握足夠多的數據,一段代碼就能動手術而且更加穩定可靠。為什么還需要老師?只要能掌握足夠多的數據,一個程序就能完成從小學到博士所有的教學和指導。
“終極算法”能夠感知和認知世界,具有自我意識、能夠自我進化,可自動編寫任意代碼去完成任意任務。
人類正在無限接近“終極算法”的過程中,IBM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很久以前投資的一個叫做Watson的超級計算機,就是那個機器學習的方式。
然而,Watson還在“成長”中,想要走近“終極算法”就必須不斷吃糧食,這個糧食就是“大數據”。為什么微軟搜索很努力想追上谷歌,而且技術上未必比谷歌差,但是谷歌的地位就是牢不可破?很簡單,谷歌“吃”的數據遠多于微軟,谷歌的算法就永遠比微軟的算法更“聰明”。
所以,我猜羅姐可能很早就下決心要帶領整個世界走向那個“終極算法”,這個“終極算法”將讓IBM成為未來世界的“上帝”。為此,羅睿蘭大大小小買了不下30家算法和數據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收購美國天氣Weather公司的B2B資產,就是沖著該公司的大數據去的。
為了盡快變現Watson的部分能力,堵住華爾街的嘴,IBM還買了很多不為外界所知但卻超級牛的算法公司,作為Watson算法體系的補充。比如有一家叫做Algorithmics的公司,做的業務就是用商業算法來計量金融交易的風險。
這家Algorithmics公司參與了國際巴寒爾協議的咨詢與建議,然后不斷跟蹤巴寒爾協議進展,并把新的規范編入算法中,再把算法賣給各國的銀行,用于金融風險監控。巴寒爾協議是全球銀行業監管的標桿,是金融監管的國際準則。
IBM花了4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把這家公司的解決方案改名為IBM Algorithmics,然后把這家公司的算法納入整個終極算法體系。
這次調整是IBM高度集中戰略、高度集中資源、高度集中執行的準備性戰役,是對IBM的一次系統性梳理,把IBM多年來松散的組織結構再次高度集中化。
其中,全球行業事業集團專門梳理行業用戶的需求,整合認知解決方案集團根據需求開發解決方案,云計算集團提供后臺支持,清楚、直接、簡單明了。未來的方向,就是“終極算法”提供商。
當然,羅睿蘭必然不會把她對未來的終極思維公諸于眾,所以你如果只解讀羅姐的當前一步,你就已經落后羅姐很多步了。
所以,別人看到的是連續14個季度營收下跌,我看到的是有計劃的戰略性收縮。別人看到的是IBM在裁員,我看到的是在一個自動認知咨詢的時代,已經確實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一邊在裁員的IBM,一邊卻在大力增持數據科學家。
因此我說,IBM的春天已經在拐角。(本文來自BT傳媒體·ITValue,中國最大的技術高管社區,提供互聯網時代最全面權威、也最前沿有趣的B2B市場信息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