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東芝斬釘截鐵地痛施手術,一面是國有基金一腔熱血地支持重組。在日本家電企業自身都無心戀戰的情況下,日本家電的輝煌,誰還能救?
施救
在外界頻頻唱衰日本家電之時,日本政府出手了。
據日媒報道,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和日本經濟產業省將支援東芝的經營重建和業務整合。目前正在討論將持續虧損的東芝白色家電業務和夏普的家電業務合并,由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出資成立新公司。同時支援東芝的核電業務與日本其他大型企業進行整合。意在通過參與各部門的整合方案,盡早推進東芝重組。
報道指出,日本產業革新機構與東芝等各方已開始就具體的援助對策展開了磋商。預計到2016年3月之前確定具體內容。
那么,東芝是不是真的到了需要官方出手才能平事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近日,東芝宣布2015財年公司預計將出現5500億日元的凈虧損,這創下了東芝140年歷史上最大虧損紀錄。盡管家電業務已不是東芝的主力,但它依然是虧損的主因。
隨后,東芝發布了以個人電腦、電視機、白色家電等家電業務結構改革為中心的“新生東芝行動計劃”。負責該業務的Life style部門,也就是生活方式業務部門,將在2015財年內裁員約30%,約6800人。
實際上,東芝的手術刀并不僅僅切向了家電業務,傳感器業務、醫療器械業務近來也成為東芝節流的對象。但從東芝的歷史來看,唯獨家電業務這一刀卻是切得最痛的。要知道,東芝曾生產出日本的第一臺洗衣機和第一臺電腦。但如今,這個昔日的全球家電制造業巨頭卻要依靠對家電業務的痛下殺手來實現所謂的“新生”。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迫不得已。在2012年家電業務由盈轉虧之后,東芝在傳統家電業務上一直萎靡不振。僅以中國市場為例,早在2013年年底,東芝便宣布在中國停止電視自主生產,隨后交給TCL代工,盡管事后和TCL成立了合資公司銷售電視產品,但東芝在華電視業務依舊沒有多大建樹。
對于在華的白電業務,東芝似乎也不足夠上心。雖然名義上與創維達成戰略合作,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其實就是東芝把自家的白電業務交給了創維來執行和負責。
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這個一向被商家視為必爭之地的戰場,東芝把兩大核心家電業務都交給了別人。無論官方如何解讀或者美化這些所謂的戰略合作,這多多少少還是流露出了無心戀戰的意味。
轉戰
東芝的斷臂自救不是個例。
繼東芝之后,富士通也宣布將于2016年剝離PC業務和手機業務。從目前披露的消息來看,富士通將把PC業務和手機業務分拆為兩個全資子公司,新公司將于2016年2月1日正式成立。
有觀點指出,此舉意味著這家有著80年歷史且在消費電子設備建樹頗多的企業,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已經有心無力,而甩掉包袱則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對日本家電企業來說,甩包袱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自2011財年開始,索尼、松下、夏普等企業紛紛遭遇歷史巨虧,裁員、重組的瘦身計劃也由此展開。但多年自救,并沒有讓日本家電企業復蘇——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多年以來,收效甚微。對于少數扭虧為盈的企業來說,扭虧的主要因素,不是因為家電業務翻身了,而是因為把家電業務剝離得所剩無幾了。
比如,松下就是靠著剝離虧損業務,將重心轉向B2B領域,才實現的扭虧為盈。在松下集團,家電業務的占比早就不足30%了,松下接下來的精力多集中在汽車電池、車載娛樂系統、汽車安全設備等領域。
而根據近日媒體曝光的索尼“反攻計劃”,數碼影像、音視頻業務將為索尼貢獻穩定利潤,部件、游戲、影視等業務被視為新的增長引擎,圖像傳感器業務則被視為最賺錢的業務。顯然,家電業務的邊緣化不言自明。
不難發現,東芝、索尼、松下、夏普、日立……這些曾經在中國市場風靡的日本家電企業,大多表現出了家電業務上的無心戀戰,正在著力調頭主業方向到其他領域。這基本意味著,未來三年之后,在全球家電的競爭格局中,日本企業勢必會越來越邊緣化,不會再成為主流品牌。換句話說,對于這些曾經站在全球家電品牌金字塔頂端的日本企業來說,再以家電企業自居的日子,或許已經不多了。
早在2014年年初,家電產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就曾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過,“不管做什么努力,日本家電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家電的日本時代已經結束”。如今,兩年努力過后,劉步塵更為篤定:“日本家電產業的沒落不可逆轉。”
當然,日本家電的沒落,不等于日本企業的失敗。“也許有一天我們發現,這些日本企業不再出現在家電企業名單上,但會出現在另一張產業名單上。”劉步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