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華碩、宏碁和HTC(臺灣稱為宏達電)是臺灣三大科技品牌,也被稱為臺灣的驕傲。然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三家曾經輝煌的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其中HTC和宏碁的境況最為糟糕。HTC也從昔日的智能手機“鼻祖級別公司”,淪為今天的邊緣化廠商,近日被迫宣布全球裁員15%,并且股票也被踢出了臺灣標志性的“臺灣50”指數。
美國《洛杉磯時報》近日關注了臺灣三大科技品牌的隕落。該媒體認為,多種因素導致了臺灣三大科技品牌的集體隕落,其中臺灣電子產業以硬件為主,在軟件、內容和商業模式上缺乏創新,另外臺灣長期以來的低工資,打擊了年輕人的創新,另外臺灣企業的管理層,普遍缺乏征服海外市場的國際化視野和全球營銷能力。
HTC曾經是全世界第一批制造出智能手機的廠商,2008年該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部安卓系統手機。而在2011年,HTC的全球份額高達一成,在美國市場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然而時至今日,HTC手機銷售和營業收入出現了超過一半的暴跌,被迫宣布大裁員和業務重組計劃,其股價也跌到了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HTC一家公司的問題,映射著臺灣電子產業的一場集體危機。其中另外兩家個人電腦品牌華碩和宏碁,也陷入了轉型無門或動作太遲緩的危機當中。
《洛杉磯時報》指出,臺灣地區曾經是蘋果、戴爾、東芝等品牌的長期代工基地,但是在品牌產業業務上,臺灣陷入了掙扎當中。與此同時,臺灣的電子代工業務被逐步轉移到了勞工成本更低的中國大陸和越南地區。
這對于臺灣出口導向的經濟也形成了影響。臺灣高科技公司去年的產出下跌了2%,而從2012年到2013年,跌幅更是高達11%。
分析師指出,臺灣三大科技品牌的隕落,原因在于臺灣企業文化當中,臺灣企業沒有對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足夠重視。另外電子企業中并沒有太多的經理人員,了解如何掌握海外消費者的品味,并針對不同地區進行營銷攻勢。
美國科技市場研究公司IDC駐臺北分析師Sean Kao表示,除了HTC之外的臺灣高科技公司都面臨一些問題,包括產品研發、銷售、利潤等等。這位分析師表示,臺灣企業必須了解不同海外市場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語言、風俗和文化。而談到品牌營銷,臺灣企業確實不是美國蘋果的對手。
臺灣社會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工資長期停滯不漲,這也被認為影響了人才的挽留和年輕人的創新。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臺灣科技產業日益面臨大陸同行的競爭,由于工資長期停滯,臺灣的年輕人加入了大型的電子代工企業,每天工作很長時間,工資很低,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中,臺灣年輕人的創新才能和積極性被壓抑住了。
傳統上,臺灣的電子產業比較側重硬件領域,至今許多臺灣企業也是蘋果零部件的供應商。而在品牌產品運營中,軟件和內容以及市場營銷等領域,成為臺灣企業的一個劣勢。
比如在智能手機領域,HTC在手機設計方面和三星電子并不存在巨大的劣勢,兩家公司也都不具備類似蘋果的應用生態系統建設能力。但是三星電子每年投入巨額資金進行市場營銷,保證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老大的地位。而HTC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營銷。
在大陸市場,HTC的品牌影響力,也不如小米、華為等本土競爭對手。
臺灣產業情報研究所的分析師Jade Chang表示,和臺灣許多的硬件制造商一樣,HTC在商業模式和服務領域的創新,趕不上硬件創新的水平。
在此次的大裁員之后,HTC也已經開始考慮“后手機時代”的發展計劃,HTC已經將虛擬現實設定為下一個重點發展領域,明年初,該公司將銷售消費者版本虛擬現實頭盔,并將聯合開發者推出虛擬現實游戲等內容。
在手機業務上,HTC將會實施收縮,逐漸只關注高端手機市場,淡出中低端市場,手機型號也會減少。
除了HTC之外,臺灣還曾經擁有“雙A”品牌華碩和宏碁。其中華碩公司頗具創新,行業內第一家推出了小尺寸的上網本。不過伴隨著個人電腦進入夕陽時代,華碩未能夠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成功卡位。
宏碁的境況更加糟糕,其個人電腦業務的跌幅在PC前五名中名列第一。而且宏碁面向手機和平板的轉型,才剛剛開始,已經錯過了移動設備在過去三年時間里快速爆發的黃金商機。如今,大陸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傳出了萎縮一成的壞消息,新來者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臺灣地區的官員也指出,過去大陸的企業曾經是臺灣電子產業的大客戶買家,臺灣四成的電子出口流向了大陸企業。不過如今,大陸出現了許多本土電子零部件企業,可以替代臺灣對手,這導致臺灣電子產品的需求逐步萎縮。
行業分析師John Brebeck表示,臺灣科技品牌的問題不僅僅是創新不足,臺灣企業缺乏研究開發新技術的文化,另外對于全球營銷并不在行,這都構成了臺灣品牌的劣勢。
眾所周知的是,臺灣電子產業歷史上都以電子代工為主導,代工企業并不存在巨大的技術創新需求,只需要盡量縮小代工成本,去搶奪代工客戶的訂單。壓減成本成為代工行業的最大目標。
臺灣的科技品牌大多數從曾經的代工巨頭分離出來,他們在新技術研發方面,有著一種先天的劣勢。